发言
拼音
fā yá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fā的字 拼音为yán的字 拼音为fa的字 拼音为yan的字基础解释
1.发表意见(多指在会议上):~权。积极~。他已经发过言了。 2.发表的意见(多指在会议上):他在大会上的~很中肯。详细解释
发表意见。
《史记·滑稽列传》:“ 武帝 时有幸倡 郭舍人 者,发言陈辞虽不合大道,然令人主和説。” 唐 元稹 《阳城驿》诗:“发言当道理,不顾党与讎。” 宋 司马光 《祭钱君倚文》:“中年相值,情厚故交,饰貌无华,发言必尽。”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他竭力使自己的发言保持平静的语调。” 康濯 《腊梅花》五:“农民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发言。”参见“ 发言盈庭 ”。
发表的意见。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臣伏见皇太子仁厚宽明,发言高远,卓然絶异,非人所能及也。” 明 何景明 《上杨邃菴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盖以猥俗评选之见,而论六艺、诸子之文,听其发言,知其鄙倍矣。” 巴金 《中国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词》:“不断的掌声就说明这些发言是受到全场热烈欢迎的。”
指发言稿。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二:“深夜,代表们都休息了,小会议室里还亮着一盏灯,是有人在赶写发言还是忘了熄灯?”
表现于语言文字。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孔颖达 疏:“诗者,人志意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於言,乃名为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
指遣词造句。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譬诸诗,发言平易而循乎绳墨,法之正也;发言隽伟而不拘乎绳墨,法之奇也。”
犹开口。
《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抑彊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託 芝 ,不敢发言。”《南史·傅亮传》:“ 武帝 有受禪意,而难於发言。” 宋 司马光 《颜太初杂文序》:“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小姑曰:‘家姊本无意輒慕君子,而 杨郎 先自发言。’”《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荆公 叹道:‘生死无常,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发言,故今日为君敍及此也。’”
犹扬言。
《金瓶梅词话》第二六回:“﹝ 来兴儿 ﹞执证説:‘你从某日,没曾在外对众发言要杀爹,嗔爹不与你买卖做?’”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发言-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發言
发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發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fā yán
1、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fā yán
1、[措辞]cuò cí
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不当。全文条理清楚,~严谨。也作措词。
2、[语言]yǔ yán
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运用它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组织社会生产,开展社会斗争,推动历史前进。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来传承文明,具有社会性、人文性。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只有民族性,没有阶级性,所以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3、[说话]shuō huà
1.用语言表达意思:不要~。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2.闲谈:找他~儿去。说了半天话儿。 3.指责;非议:要把事情做好,否则人家要~了。 4.说话的一会儿时间,指时间相当短:你稍等一等,我~就来。 5.唐宋时代的一种民间技艺,以讲述故事为主,跟现在的说书相同。
4、[讲话]jiǎng huà
1.说话;发言:他很会~。这次座谈会没有一个不~的。来宾也都讲了话。 2.指责;非议:你这样搞特殊,难怪人家要~了。 3.讲演的话:他的~代表了多数人的要求。 4.一种普及性的著作体裁(多用于书名):《形式逻辑~》。
5、[谈话]tán huà
1.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他们正在屋里~。 2.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
6、[言语]yán yǔ
6、[言语]yán yu
说出来的话;说出来的一个词。
〈口〉说;说话:开口回答呀,别不言语。
7、[话语]huà yǔ
言语;说的话:天真的~。他~不多,可句句中听。
反义词
fā yán
1、[沉默]chén mò
1.不爱说笑:~寡言。 2.不说话:他~了一会儿又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