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光
拼音
qiān lǐ guā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iān的字 拼音为lǐ的字 拼音为guāng的字 拼音为qian的字 拼音为li的字 拼音为gu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千里光-中药大典千里光
千里光
Herba Senecionis Scandentis
(英)Climbing Groundsel Herb
别名 九里明、黄花母、九龙光、九岭光。
来源 为菊科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 -Ham.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攀援状木质茎,高1~5m,有微毛,后脱落。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4~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至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状齿裂或微波状或近全缘,两面疏被细毛。状状花序顶生,排成伞房状;总苞筒形,总苞片1层;花黄色,舌状花雌性,管状花两性。瘦果圆柱形,有纵沟,被短毛,冠毛白色。花果期秋冬季至次年春。
生于山坡、疏林下、林边、路旁、沟边草丛中。产于江苏、浙江、广西、四川。
采制 夏、秋季枝叶茂盛、花将开放时采割,晒干。
化学成分 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 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千里光
目录
“千里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
“千里光”在《*辞典》
“千里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千里光
【拼音名】
Qiān Lǐ Guānɡ
【别名】
千里及、九里明、九领光、一扫光
【来源】
本品为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蔓性草木,长2~5米。根状茎圆柱形,土黄色,下生多条粗壮根及少量须根。茎圆柱形细长,曲折稍呈“之”字形上升,上部多分枝,有毛,后渐脱落。叶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秋季开花,头状胡须生于枝端,成圆锥状伞房花丛。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
【性味】
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腹痛等病症。
【用法用量】
五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鲜全草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
【备注】
(1)千里光副作用小,仅对个别病人服药后有恶心,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药疹,应用抗过敏药物即可好转。(2)对于疮痢疾,可与金银花或小青草配合同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千里光
【出处】
《本草图经》
【拼音名】
Qiān Lǐ Guānɡ
【英文名】
Climbing Groundsel Herb
【别名】
千里及(《本草拾遗》),千里急、黄花演(《滇南本草》整理本),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湖南药物志》),箭草、青龙梗、木莲草(《浙江民间常
【来源】
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夏、秋采收,扎成小把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木质细长,高约2~5米,曲折呈攀援状,上部多分枝,有脱落性的毛。叶互生;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戟形至截形,边缘具不规则缺刻状的齿牙,或呈微波状,或近于全缘,有时基部稍有深裂,两面均有细软毛。头状花序顶生,排列成伞房花序状,头状花序径约1厘米;总苞圆筒形,苞片10~12片,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5~6毫米,宽2毫米,先端尖,无毛或少有细毛;周围舌状花黄色,雌性,约8朵,长约9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3齿裂;中央管状花,黄色,两性,长约6.5毫米,先端5裂。瘦果圆筒形,长约3毫米,有细毛;冠毛长约7毫米,白色。花期10月到翌年3月。果期2~5月。
【生境分布】
生于路旁及旷野间。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等地。产江苏、浙江、广西、四川等地。
【性状】
干燥全草长60~100厘米,或切成2~3厘米长的小段。茎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质坚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皱缩,破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戟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
【化学成份】
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素(chrysanthema xanthin)、黄酮、鞣质、生物碱等。
【性味】
苦,寒。①《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②《本草图经》:味苦甘,寒,无毒。③《生草药性备要》:味涩苦,性平,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痔疮,肾囊风,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两)。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注意】
《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勿服。
【附方】
①治烂睑风眼:笋箬包九里光草煨熟,捻入眼中。(《经验良方》)②治风火眼痛:千里光二两,煎水熏冼。(《江西民间草药》)③治鸡盲:千里光一两,鸡肝一个。同炖服。(《江西民间草药》)④治痈疽疮毒:千里光(鲜)一两,水煎服;另用千里光(鲜)适量,水煎外洗;再用千里光(鲜)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⑤治干湿疟疾:千里光、红糖,甜酒糟,共煎服。(江西《草药手册》)⒁治各种急性炎症疾病、菌痢、毒血症、败血症、轻度肠伤寒、绿脓杆菌感染:千里光、蒲公英、二叶葎、积雪草、白茅根、叶下珠、金银花藤叶各五钱。水煎服,每六小时一次。(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
①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一般用水煎浸膏片(每片重0.35克),每2欠3片,日服4次,小儿酌减。通过1338例29种各种炎症性疾病的观察,痊愈者830例(62%),好转334例(25%),无效174例(13%)。其中对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大叶肺炎、急性菌痢、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及丹毒等的疗效较为突出。服用过程中仅个别病人有恶心、食欲减退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现象。此外,曾发现1例过敏性药疹,经用抗过敏药物后,即好转。②治疗各种眼科疾患应用50%千里光眼药水,每2~4小时滴1次,治疗急性、亚急性结膜炎200例,慢性结膜炎150例,沙眼急性期60例,沙眼慢性期(疤痕)40例,游泳池性结膜炎20例,浅层点状角膜炎30例,树枝状角膜炎60例,角膜溃疡40例,共计600例,治后显效者378例(63%),有效者215例(36.8%),总有效率为98.8%,无效者7例(1.2%)。另用九里明(千里光)眼药水治急性结膜炎32例,全部治愈。曾将其中结膜囊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病例,与氯毒素眼药水治疗组(18例)相对比,结果两者细菌培养阴转及临床治愈平均天数都很接近。此外,曾用200%千里光注射液耳穴注射治疗中央视网膜脉络膜炎62例,经1~2个疗程,基本治愈28例(视力恢复到1.O以上),显效7例,有效21例(视力略有增进),无效4例,恶化2例。治疗方法:将耳穴分为2组:第1组为肾、眼穴,第2组为肝、目穴。每日注射1次,两组穴位轮换注射,10天为一疗程,隔2~3天再行第二疗程。肝、肾两穴位可各注0.1毫升(小皮丘);眼、目两穴位可各注射0.4毫升。用千里光治疗本病无禁忌症及副作用,病程在1月以内者痊愈率较高。③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在阴道常规冲洗后,用带线尾的棉花纱布塞蘸100%千里光溶液放入阴道内,24小时后,由病人自行取出。滴虫多者可先用棉签或棉球蘸药抹洗阴道壁,再放纱布塞。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月经期暂停治疗。120例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白带减少或消失,1周后复查白带镜检阴性者99例,列为痊愈,占82.5%;症状减轻,白带减少,复查滴虫数减少者16例,列为进步,占12.5%;治疗5次,症状消失,白带减少,但白带镜检阳性者6例,占5%。④治疗钩端螺旋体病曾应用千里光合剂治疗中型及轻型的流感伤寒型钩端螺旋体病7例,全部治愈。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千里光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
Qiān Lǐ Guānɡ
【英文名】
Climbing Groundsel Herb, Herb of Climbing Groundsel
【别名】
千里及、千里急、黄花演、眼明草、九里光、金钗草、九里明、黄花草、九岭光、一扫光、九龙光、千里明、百花草、九龙明、黄花母、七里光、黄花枝草、粗糠花、野菊花、天青红、白苏杆、箭草、青龙梗、木莲草、软藤黄花草、光明草、千家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千里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ncio scandens Buch.-Ham.采收和储藏:9-10月收割全草,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千里光 多年生攀援草本,高2-5m。根状茎木质,粗,径达1.5cm。茎曲折,多分枝,初常被密柔毛,后脱毛,变木质,皮淡褐色。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6-12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截形、越形或稀心形,边缘有浅或深齿,或叶的下部2-4对深裂片,稀近全缘,两面无毛或千面被短柔毛;羽状脉,叶脉明显。头状花序,多数,在茎及枝端排列成复总状伞房花序,总花梗常反折或开展,被密微毛,有细条形苞叶;总苞筒状,长5-7mm,宽3-6mm,基部有数个条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12-13个,条状披针形,先端部渐尖;舌状花黄色,8-9个,长约10mm;筒状花多数。瘦果,圆柱表,有纵沟,长3mm,被柔毛;冠毛白色,长7.5mm,约与筒状花等长。花期10月到翌年3月,果期2-5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及旷野间。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广西、西藏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耐干旱,又耐潮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砂质壤土及粘壤土生长较好。栽培技术 作扦插或压条繁殖。扦插繁殖:每年7-10月,截取地上部枝条,并须带有2个节间,选阴湿肥沃的土壤,将插条插入土中,土表留一个节,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10-15d成活。翌年春移截,移栽前作畦,宽100cm,长可依地形及排水情况而定,穴栽或开沟栽种,行距35-45cm。压条繁殖:每年9-10月,选母株粗壮枝条,于枝条基部2-3节处压上泥土,枝稍露出地表,待节上生根后剪断,使与母株分开,另行栽种。
【性状】
性状鉴别 干燥全草长60-100cm,或切成2-3cm长的小段。茎圆柱状,表面棕黄色;质坚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叶多皱缩,破碎,呈椭圆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戟形或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缺刻,暗绿色或灰棕色,质脆。有时枝梢带有枯黄色头状花序。显微鉴定:叶表面观 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壁深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非腺毛多数,尤以叶脉处为多。上表皮细胞壁微波状或波状弯曲,气孔少数,有非腺毛。非腺毛2-12个细胞,多弯曲,长约至270cm,直径12-31cm,基部细胞膨大,顶端细胞渐尖或钝圆,有的膨大成椭圆形、半圆形或类圆形,有的中部或顶部细胞缢缩,细胞内常含淡黄色油状物;细胞壁稍增厚,具疣状突起,下部细胞有的具细条状角质纹理。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化学成份】
全草含大量的毛莨黄素(flavoxanthin)、菊黄质(Chrysanthemaxanthin),及少量的β-胡萝卜素(β-carotene)。还含千里光宁碱(senecionine),千里光菲灵碱(seneciphylline)及氢酯(hydroquinone),对-羟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焦粘酸(pyromucic acid)。此外还含挥发油,黄酮甙,鞣质等成分。花中含类中胡萝卜素(carotenoid)。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50%煎剂,对志贺氏瘤作用,这与引起肝脏毒性间有一定的关系。参见大白顶草条。
【毒性】
毒性毒性较低,小鼠1次用药或连续用药6日,未见活动异常;小鼠口服片剂(20g/kg/日)共5日,兔(30g/kg/日)共3日,切片观察,除心、肝、肾略有病变外,其他脏器无异常发现。毒性:煎剂小鼠1次灌胃80g/kg,观察4-6日动物活动、食欲正常;每次给小鼠灌胃20g/kg,1日2次,连续6日,动物无异常变化;每日给小鼠灌服20g/kg,连续5日后病理切片检查:部分小鼠肝细胞有轻度水肿外无明显其他变化;按上剂量给兔灌服1周后,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2.7g/kg。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癣疮;滴虫性阴道炎;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搽:或鲜草捣敷;或捣取汁点眼。
【注意】
《饮片新参》:中寒泄泻者勿服。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主疫气,结黄,疟瘴,蛊毒,煮服之吐下,亦捣敷疮、虫蛇犬等咬伤处。2.《痔疮,肾囊风,湿疹。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