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窣
拼音
bó sū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ó的字 拼音为sū的字 拼音为bo的字 拼音为su的字基础解释
1.亦作“勃崒”。匍匐而行;跛行。 2.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3.犹婆娑。纷披貌。 4.犹婆娑。摇曳貌。详细解释
亦作“ 勃崒 ”。匍匐而行;跛行。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於是乃相与獠於蕙圃,媻珊勃窣上金堤。”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媻跚勃窣,匍匐上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谁言水北无人到,亦有槃珊勃崒行。”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朱文公足疾》:“出门放步人争看,不是前来勃窣翁。”
犹婆娑。形容才气横溢,词彩缤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刘 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徐震堮 校笺:“勃窣即婆娑之声转。” 金 高士谈 《次韵饮嵓夫家醉中作》:“清新 李白 诗能胜,勃窣 张凭 理最玄。” 康有为 《六哀》诗之二:“大哉《仁学》书,勃窣天为惊。”
犹婆娑。纷披貌。
明 刘基 《赠道士蒋玉壶长歌》:“流苏勃窣垂鏤膺,斒斕驳马騮骆驓。”
犹婆娑。摇曳貌。
姚锡钧 《即事效湘绮楼体》诗:“玄谭帘勃窣,清照水委迤。”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勃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勃窣ㄅㄛˊ ㄙㄨˋbó sù①匍匐慢行。②形容人言談緩慢。《晉書.卷七五.張憑傳》:「帝召與語,歎曰:『張憑勃窣為理窟。』」
勃窣-辞源3【勃窣】㊀蹣跚。史記一一七 司馬相如傳 子虚賦:“媻珊勃窣上金隄。”文選 注引 韋昭:“媻珊勃窣,匍匐上也。”㊁旺盛、繽紛的樣子。世説新語 文學:“張憑勃窣爲理窟。”清 胡文英 吳下方言考十二 勃窣:“案勃窣,散塵也。吳中謂散塵爲勃窣。”張憑擅長言語,勃窣是形容他的詞采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