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肯綮
拼音
dòng zhòng kěn qì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dòng的字 拼音为zhòng的字 拼音为kěn的字 拼音为qǐ的字 拼音为dong的字 拼音为zhong的字 拼音为ken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动,常常;中,切中,打中;肯綮,引申为要害或关键。“技经肯綮之未尝”,形容这位庖丁的技艺高超。比喻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动:常常,经常。
中:切中、打中,这里表示准确地达到某个目标或位置。
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多用来比喻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
词典解释
动中肯綮-中华成语大词典动中肯綮
【拼音】:dòng zhòng kěn qǐng
解释
动:常常;中:切中,打中;肯綮:引申为要害或关键。比喻常常切中要害或抓住问题的关键。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示例
都中遇事剖析,~。 ★《元史·王都中传》
近义词
动中窾要、洞中肯綮、切中时弊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出处
引证
元-李继本--《李槱翁传》:登其门者,一经指授,动中肯綮,而不病其为难也。
明-程敏政--《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虚山席公墓志铭》:谈论古昔政治得失,人物臧否,动中肯綮。
明-宋濂等--《元史·二八四·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腭眙不敢欺。目腭眙(è chi):瞠目惊讶。
清-黄宗羲-四二 1042-《明儒学案》:所贵乎学问之功,正要在日用应酬人物处,观其会通,动中肯綮,如庖丁解牛,洞无疑滞,然后为得。
清-魏裔介--《三国论》:王莽残暴之余,而能驱策英雄,动中肯綮,是以算无遗策,功流奕世。
故事
元-李继本--《李槱翁传》:登其门者,一经指授,动中肯綮,而不病其为难也。
明-程敏政--《吏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虚山席公墓志铭》:谈论古昔政治得失,人物臧否,动中肯綮。
明-宋濂等--《元史·二八四·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腭眙不敢欺。目腭眙(è chi):瞠目惊讶。
清-黄宗羲-四二 1042-《明儒学案》:所贵乎学问之功,正要在日用应酬人物处,观其会通,动中肯綮,如庖丁解牛,洞无疑滞,然后为得。
清-魏裔介--《三国论》:王莽残暴之余,而能驱策英雄,动中肯綮,是以算无遗策,功流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