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
拼音
bīng bá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īng的字 拼音为báo的字 拼音为bing的字 拼音为bao的字基础解释
简称雹。在发展很盛的积雨云中,气流强烈上升,温度在0℃以下但尚未冻结的小水滴碰撞冰晶,冻结成小冰球(小雹),小冰球下降后遇较强气流顶托,因反复升降而增大,落到地面称为雹。降雹时间一般不长,但破坏力很大。常见于夏季和春秋季。详细解释
空中降下的冰块,多在晚春和夏季伴同雷阵雨出现。又称做雹,或雹子。
唐 韩愈 等《纳凉联句》:“仰惧失交泰,非时结冰雹。” 宋 苏辙 《雪中洞山黄檗二禅师相访》诗:“君不见,六月赤日起冰雹;又不见,腊月幽谷寒花开。” 清 沉用济 《黄河大风行》:“暝来打篷声腷膊,半为雨点半冰雹。”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北方的暴雨是那么急,那么凉,有时候夹着核桃大的冰雹。”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冰雹-中華語文大辭典冰雹冰雹ㄅ丨ㄥ ㄅㄠˊbīnɡbáo在劇烈的對流系統中,雲內上升氣流強烈,使得雲內的冰晶不斷成長增大,直至上衝氣流支撐不住它的重量而落下的球狀或不規則形狀的冰塊。多發生於晚春或初夏,並常伴隨雷雨而下,會造成災害。也作「雹子」。
冰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冰雹bīnɡbáo
名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呈球形或不规则形,多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同雷阵雨出现,给农作物带来很大危害。通称雹子,也叫雹。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bīng báo
1、大雨夹带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浇下来。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bīng báo
1、[雹子]báo zi
冰雹的通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