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行
拼音
gōng xí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gōng的字 拼音为xíng的字 拼音为gong的字 拼音为xing的字基础解释
1.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 2.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公路”。 3.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4.复姓。战国 齐 有 公行子。见《青州府志》。详细解释
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
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
《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 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 公路 ”。
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
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复姓。
战国 齐 有 公行子 。见《青州府志》。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公行 -中国文化史辞典清代廣州十三行合組的行會組織。其行規主要內容有:共同承擔官府科差,消除各行之間的內部競爭,議定商品市價。分配各行業務,約束外商行為,經辦中外交涉事件,解決同業的困難等。由於各行互相爭利攬權,公行屢辦屢停,作用有限。在《南京條約》簽訂後,公行就取消了。
公行-汉语大词典公行(I)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托,贿赂公行。”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杨国忠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绝学。”
公行(II)1.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
●《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毛传:“公行,从公之行也。”
●郑玄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
●《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亦为余子;其庶子为公行。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
杜预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
参见“公路”。
2.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
●清康熙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
●《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3.复姓。
●战国齐有公行子。见《青州府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gōng xíng
1、在黑暗的旧中国,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但腐败政府却货赂公行,官官相护,于民生国计而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