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
拼音
bā fǎ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bā的字 拼音为fǎ的字 拼音为ba的字 拼音为fa的字基础解释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南史·宋武帝纪》:“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2.明 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成化 时加才力不及一项。清 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纠以八法:曰贪,曰酷,曰罢软无为,曰不谨,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参阅 清 章学诚《丙辰札记》。清 唐孙华《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九閽深詄荡,八法长奸欺。” 3.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南朝 宋 鲍照《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唐 沉传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题示》诗:“鏘金七言凌 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清 冯桂芬《顾南林年丈七十寿序》:“工诗文,精八法,尤长径尺外大字。”详细解释
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南史·宋武帝纪》:“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明 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
成化 时加才力不及一项。 清 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纠以八法:曰贪,曰酷,曰罢软无为,曰不谨,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参阅 清 章学诚 《丙辰札记》。 清 唐孙华 《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九閽深詄荡,八法长奸欺。”
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
南朝 宋 鲍照 《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 唐 沉传师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题示》诗:“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轩。” 清 冯桂芬 《顾南林年丈七十寿序》:“工诗文,精八法,尤长径尺外大字。”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八法 -中国文化史辞典為張仲景提出的隨症施治方法。後世歸納為八法,即:邪在肌表用汗法,邪壅於上用吐法,邪實於裏用下法,邪在半表半裏用和法,寒症用溫法,熱症用清法,虛症用補法,積滯、腫塊用消法。要旨在於三陽病“驅邪”,三陰病“扶正”,為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金劉元素主張從表裏二法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尤擅於寒涼之藥,是為“寒涼派”。張從正主張三法:風寒初感邪在皮表者用汗法,風痰宿食積於胸膈上脘者用吐法,寒濕痼冷或熱在下焦者用下法,是為“攻下派”。李杲以脾、胃立論,以升舉中氣為主,分別補益三焦之氣,是為“補上派”。元朱震亨倡瀉火養陰之法,主張滋陰降火為主,並反對宋人濫用辛燥藥物之風,是為“養陰派”。金元四家發展了《內經》理論和張仲景治療學說,各有所長,各有所重。
八法-汉语大词典八法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会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南史·宋武帝纪》:“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2.明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分老疾、疲软、贪酷、不谨四项。
●成化时加才力不及一项。
●清代分贪、酷、疲软无为、不谨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种情况,而分别加以处置,称八法。
●《清会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纠以八法:曰贪,曰酷,曰罢软无为,曰不谨,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
参阅清章学诚《丙辰札记》。
●清唐孙华《寿王冰庵太守五十韵》:“九阍深詄荡,八法长奸欺。”
3.汉字笔画有侧(点)、勒(横)、努(直)、趯(钩)、策(斜画向上)、掠(撇)、啄(右边短撇)、磔(捺),谓之八法。多以指书法。
●南朝宋鲍照《飞白书势铭》:“超工八法,尽奇六文。”
●唐沈传师《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员外题示》诗:“锵金七言凌老杜,入木八法蟠高轩。”
●清冯桂芬《顾南林年丈七十寿序》:“工诗文,精八法,尤长径尺外大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bā fǎ
1、严嵩精熟经史典章,谙习音律诗文,对永字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