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
拼音
jiǎ tú miè guó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iǎ的字 拼音为tú的字 拼音为miè的字 拼音为guó的字 拼音为jia的字 拼音为tu的字 拼音为mie的字 拼音为guo的字基础解释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详细解释
- 【解释】: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 【出自】:《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 【示例】:此乃“~”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
按字解释
假途:借路。
灭:灭亡;消亡。
虢:春秋时的诸侯国名,原在今宝鸡,后东迁至今三门峡。
词典解释
假途灭虢-中华成语大词典假途灭虢
【拼音】:jiǎ tú miè guó
解释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处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示例
此乃“~”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近义词
假道灭虢
反义词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要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同时给虞国送去宝马和贵重礼物。虞国国君贪财,大夫宫之奇劝阻说:“虢国是虞国的近邻,它的灭亡必然会导致虞国灭亡。”虞国君主不听劝谏,答应晋军过境,结果晋国灭掉虢国立即灭虞
同:假途滅虢
出处
《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引证
明-罗贯中-第五六回-《三国演义》: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清-李渔-第三回-《拂云楼》:莫非借我为由,好做“假途灭虢”之事吗?
明-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而两得乎?
故事
明-罗贯中-第五六回-《三国演义》: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
清-李渔-第三回-《拂云楼》:莫非借我为由,好做“假途灭虢”之事吗?
明-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而两得乎?
造句
jiǎ tú miè guó
1、帝国主义者惯于用假途灭虢之计,侵占别国领土,建立殖民地。
2、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
3、身居伯父家,无论条件怎样优越,都不免有一种假途灭虢之感。
4、帝国主义者惯于用假途灭虢之计,侵占别国领土,建立殖民地。
5、大汉历初平元年夏,术密谒其兄绍,劝其行假途灭虢之计,谋取冀州,绍阴然之。
6、公孙攻打冀州甚急,趁主公未和韩馥撕破脸,将军可诈称引兵救助,以便就中取事,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
7、今叶飘零收吕布在前,拜孔明于后,乃图北伐之计,他日假途灭虢,君侯不可不防也。
8、听说这事时,那位圣人正在看三国演义,刚看到周瑜要托名取川,实取荆州的章节,当即仿佛武乡侯附身:“堂哥,这分明是嵩山派假途灭虢之计!”。
9、秦国不向西周借道,是因为西周紧邻周天子所在,借道西周而对韩国发动战争,他惟恐天下诸侯指责秦国有假途灭虢之嫌,以伐韩为名而窥伺周之九鼎。
10、这是一个假途灭虢的方法。
11、他用了假途灭虢的计策打败了敌人。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jiǎ tú miè guó
1、[假道灭虢]jiǎ dào miè guó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