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
拼音
shǐ jié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hǐ的字 拼音为jié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jie的字基础解释
由一个国家派驻在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或由一个国家派遣到另一个国家去办理事务的代表。详细解释
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
《周礼·地官·掌节》:“凡邦国之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 郑玄 注:“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宋 徐铉 《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诗:“我持使节经 韶石 ,君作閒游过 武夷 。”
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宫,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将军、军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 汉 使节法冠,欲如 伍被 计。”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 川 合东西瞻使节,地分南北任流萍。” 宋 王安石 《张工部庙》诗:“使节纷纷下禁中,几人曾到此城东?”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诗:“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使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使节shǐjié
名由一个国家派驻在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或由一个国家派遣到另一个国家去办理事务的代表。
同:使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shǐ jié
1、在国庆节招待外交使节团的宴会上,各国大使夫人个个珠光宝气,光彩耀目。
接龙
组词
近义词
shǐ jié
1、[旌节]jīng jié
1.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郑玄 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诒让 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 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 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 郑 举以相况。”唐 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 2.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付托给 毛主席 的旌节。” 3.旌与节。唐 制,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树六纛。唐 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诗:“旌节罗广庭,戈鋌凛秋霜。”《旧唐书·崔宁传》:“先时,张献诚 与 旰 战,献诚 屡败,旌节皆为 旰 所夺。”宋 岳珂《愧郯录·旌节》:“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於四方,则请而假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 唐 天寳 中置。节度使受命日赐之,得以专制军事。行即建节,府树六纛。”亦借指节度使。唐 杜甫《奉待严大夫》诗:“常怪偏裨终日待,不知旌节隔年迴。” 4.指军权。宋 乐史《广卓异记·出入六十年富贵》:“十拥旌节,两登相位,三掌邦计,再领盐铁。”清 昭槤《啸亭续录·明相国》:“公於 乾隆 丙子、丁丑间即从征 西域,久拥旌节。”
2、[大使]dà shǐ
一国元首派往另一 国(或国际组织)的最高级的常驻外交代表。通常都授予“特命全权大使”衔。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比 其他等级的常驻外交代表享受更高的礼遇。现在国际交往中,绝大部分国家均互派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