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經學
拼音
jīn wén jīng xué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īn的字 拼音为wén的字 拼音为jīng的字 拼音为xué的字 拼音为jin的字 拼音为wen的字 拼音为jing的字 拼音为xue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今文經學 -中国文化史辞典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一個流派。今文經,指漢文帝時,憑老儒記憶背誦,口耳相傳的經文和解釋,由弟子用當時的文字隸書記錄下來的經典。如《書》出於伏生,《禮》出於高堂生,《春秋公羊傳》出於公羊氏和胡母生。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表彰今文經典,並置五經博士,傳授今文經學。出於當時政治上的需要,著重發揮經文的“微言大義”,以鞏固封建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故特重《春秋公羊》學。西漢中葉以後,古文經學逐漸興起,今文經學因拘於師承家法,流於繁瑣和誕妄,故逐漸衰微。東漢初,光武帝改變王莽的政治措施,曾恢複建立今文經博士,但不久即廢除。東漢後期,古文經學大家馬融、鄭玄,兼通今文經,參采今、古文經學解釋經義,經學上的流派漸趨統一。清代中葉,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促使有的學者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發揮《公羊傳》學說,幹預時政,倡導變法,今文經學大盛。鴉片戰爭以後,曾成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變法派的重要理論根據。
今文經學-中華語文大辭典今文經學今文经学ㄐ丨ㄣ ㄨㄣˊ ㄐ丨ㄥ ㄒㄩㄝˊjīnwén jīnɡxué經學中研究今文經籍的一個流派。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家的經書大都不存。漢惠帝除挾書律後,歷經文、景二帝,在故秦博士及老儒的記誦之下,以隸書記錄的經書陸續出現;相對於後來在孔壁中發現的古文經,這些漢代學者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傳述的儒家典籍,稱為今文經。漢武帝「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漢武帝立太學並置五經博士教授弟子今文經,今文經學成為官學,以為支持西漢政教制度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是漢初今文經學的主要代表,傳授《春秋公羊傳》思想。清代中期,今文經學又一度興起,成為當時社會改革變法主張的理論依據,代表人物是康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