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卫
拼音
qīn wèi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īn的字 拼音为wèi的字 拼音为qin的字 拼音为we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亲卫-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亲卫
隋禁卫军的左右卫所领有亲卫,与勋卫、翊卫合称三卫。炀帝先改三卫为三侍,即亲侍、勋侍、武侍;后又改为功曹、义曹、良曹。唐沿置,仍称亲卫、勋卫、翊卫,设五府以统之。每府设中郎中将、左右郎将。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三卫共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唐初,二品、三品子,补亲卫;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及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爵者及国公之子。补勋卫及论府(指太子左右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之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或散官五品以上子孙,补诸卫及率府翊卫(按诸卫即除左右卫外的左右骁卫等十四卫,均有左右翊中郎将)。三卫品秩虽低,身份很高,且可由此升迁,为时人所重。后升官渐难,三卫被人视为畏途。宋仍有三卫官,以外石油及翰林学士,观察以上子孙补亲卫;以勋贤后人及中大夫、团练使以上子孙补勋卫;以卿、监、刺史以上子孙补翊卫。辽亦有亲卫、勋卫、翊卫之名。元三卫乃左、中、右三卫,与前朝不同。
亲卫官名。皇帝的侍卫。
隋始置,与勋卫、翊卫并称三卫。
唐宋因之,并置亲卫之府。
明以后不设。
●《北史·裴仁基传》:“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
●《通典·职官十》:“隋初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又各统亲卫。炀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
原注:“又加置亲卫,并领勋武三卫。
炀帝改三卫为三侍,非翊卫府皆无三侍。”
●《朱子语类》卷一一二:“唐之朝廷有亲卫,有勋卫,有翊卫。亲卫则以亲王侯之子为之,勋卫则以功臣之子弟为之,翊卫则惟其所选。”
参阅《续通典·职官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