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子
拼音
jiāo zǐ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jiāo的字 拼音为zǐ的字 拼音为jiao的字 拼音为z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交子-汉语大词典交子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可以兑现,便于流通。初由民间发行。
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
●《宋史·食货志下三》:“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
●《文献通考·钱币二》:“﹝宋﹞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
我國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首先出現於北宋,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笨重的金屬貨幣已經不能適應流通的需要,人們不得不另找方便的流通手段,於是作為紙幣的交子便應運而生。交子最早出現於四川,時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起初為私營性質,由十幾戶富商主持發行,可以兌現,也可以流通。十二年後,即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由官府接管,改為國家辦理。朝廷在四川設置交子務,作為發行交子的專門機構。交子作為地區性的貨幣,行用地區大體限於四川。交子的幣面價值,最早限於一貫至十貫,數額在發放時臨時填寫,這與近世的支票有相似之處。後來改為定額印刷,即在交子上印好一定的價值數額,這就與近代紙幣很相似了。北宋交子的一個重大特點是分界發行,定期回收。所謂界,就是交子的有效使用期限。二年或三年為一界。從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開始,到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為止,前後共發行了四十二界官營交子。交子的發行總額,起初受到嚴格控制,規定每界的發行額是一百二十五萬貫,絕不濫印濫發,因此幣值穩定。後來,朝廷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或者兩界並用,或者濫印濫發,造成交子貶值。在這種情況下,朝廷為了挽救財政危機,采取換湯不換藥的辦法,在大觀元年(1107年)將交子務改名錢引務,從第四十三界起,將交子改名“錢引”。錢引取代交子後,仍作為四川地區性的紙幣,分界發行,沿用到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