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鹿
拼音
wǔ lù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wǔ的字 拼音为lù的字 拼音为wu的字 拼音为lu的字基础解释
1.春秋 时地名。(1)卫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过 卫,卫文公 不礼焉。出於 五鹿,乞食於野人。”杜预 注:“五鹿,卫 地。”(2)晋 地。即 五鹿墟,又名 沙鹿。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相传 穆天子 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 救 邯郸,围 五鹿。”杜预 注:“五鹿,晋 邑。” 2.指 西汉 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 通晓 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五鹿 岳岳,朱云 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清 王涛《赠唐魏公》诗:“雄辩惊四筵,高谈折 五鹿。”(2)《汉书·佞倖传·石显》:“显 与中书僕射 牢梁、少府 五鹿充宗 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 邪 石 邪,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后借指擅权倚势的人。 3.复姓。详细解释
春秋 时地名。(1) 卫 地。在今 河南省 濮阳县 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过 卫 , 卫文公 不礼焉。出於 五鹿 ,乞食於野人。” 杜预 注:“ 五鹿 , 卫 地。”(2) 晋 地。即 五鹿墟 ,又名 沙鹿 。在今 河北省 大名县 东。相传 穆天子 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 杜预 注:“ 五鹿 , 晋 邑。”
指 西汉 五鹿充宗 。(1)《汉书·朱云传》载, 充宗 通晓 梁立 《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 朱云 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
清 王涛 《赠唐魏公》诗:“雄辩惊四筵,高谈折 五鹿 。”(2)《汉书·佞倖传·石显》:“ 显 与中书僕射 牢梁 、少府 五鹿充宗 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 牢 邪 石 邪, 五鹿 客邪!印何纍纍,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后借指擅权倚势的人。
复姓。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五鹿-汉语大词典五鹿1.春秋时地名。
(1) 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
杜预注:“五鹿,卫地。”
(2) 晋地。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相传穆天子东征曾舍于此。
●《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
杜预注:“五鹿,晋邑。”
2.指西汉五鹿充宗。
(1) 《汉书·朱云传》载,充宗通晓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朱云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
●清王涛《赠唐魏公》诗:“雄辩惊四筵,高谈折五鹿。”
(2) 《汉书·佞幸传·石显》:“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后借指擅权倚势的人。
3.复姓。
【五鹿】㊀ 春秋地名。1. 晉之 五鹿。左傳 哀元年:“齊侯 衛侯救 邯鄲,圍 五鹿。”在今 河北 大名縣東。2. 衛之 五鹿。左傳 僖二三年:“(晉 重耳)過 衛,……出於 五鹿,乞食於野人。”注:“五鹿,衛地。”在今 河南 清豐縣西北。㊁複姓。通志二七 氏族三 以邑爲氏引 風俗通:“晉公子 重耳封舅 犯於 五鹿,支孫氏焉。漢有少府 五鹿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