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
拼音
èr láng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èr的字 拼音为láng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lang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二郎-中国神话大词典二郎
李冰子。宋张商英《元祐初建三郎庙记》(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十三):“李冰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圣。”二郎之名,始见于此。其后《朱子语类》卷三亦云:“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是因李冰开凿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有关二郎神话,古籍不载,惟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一引南朝梁李膺《治水记》云:“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离堆之趾。”隐约见其身影。而近人笔记,则略有记述。钱茂《都江堰功小传》云:“二郎为李冰仲子,喜驰猎,与其友七人斩蛟。又假饰美女,就婚孽鳞,以入祠劝酒。”罗骏声《灌志文征》卷五《李公父子治水记》云:“二郎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现代民间所传关于二郎之神话则甚多,兹节述其一:秦灭蜀,秦王命李冰为蜀郡守,二郎亦偕其父同至蜀。时蜀地多水患,二郎奉父命往寻洪水祸源,思有以治之。二郎跋山涉水,自秋徂冬,从冬及春,杳无消息。一日入山林,遇猛虎,二郎射虎死,方割取虎头。七猎人出,二郎举虎头示之,七人咸惊。乃求共往侦水患,二郎允之。遂同至灌县城边一小河,闻茅屋内有哭声,觇之,乃老妪哀其幼孙将往祭水怪孽龙者,知洪水患害,乃在于斯耳。遂与七人同往白父,李冰授以擒孽龙之法,众人依计而行。至祭日,二郎持三尖两刃刀,与七友同入江神庙,伏神座后。顷之,孽龙随风雨入庙攫祭物。二郎率七友遽出,齐战孽龙。龙不支,窜出庙。四山锣鼓喧天,人声如潮。龙惧入水,二郎与七友亦俱入水;龙上岸,亦俱上岸。遂擒孽龙。二郎与七友斗疲,暂憩于王婆岩下,而置龙于河中。河有龙洞,通崇庆州河,孽龙乃伺机逃。二郎以三尖两刃刀置河上,倾耳近柄而听之,惊曰:“龙遁矣!”乃与七友急往觅龙,终复擒之于新津县童子堰。方返至王婆岩,遇前日茅屋泣孙老妪,持铁锁链来谢赠之。二郎即以此锁链锁孽龙,系之于伏龙观石柱下深潭中,后遂无水患。参见“梅山七圣”(288页)。
二郎1.指排行第二的男子。
●唐白居易《闻龟儿咏诗》诗:“怜渠已解咏诗章,摇膝支颐学二郎,莫学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鬓如霜。”
2.即二郎神。
●宋洪迈《夷坚支癸志·蔡七得银器》:“伟丈夫者,俗所谓二郎是已。”
●《西游记》第六回:“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
●《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薛姨妈道:世人不及神仙乐。”
3.指晋杜轸与李骧。
●《晋书·良吏传·杜轸》:“﹝蜀郡杜轸﹞累迁尚书郎……时涪人李骧亦为尚书郎,与轸齐名,每有论议,朝廷莫能逾之,号蜀有二郎。”
4.指唐郎颖兄弟。
●《新唐书·儒学传中·郎余令》:“祖颖,字楚之,与兄蔚之俱有名。隋大业中为尚书民曹郎,蔚之位左丞,炀帝语称‘二郎’。”
5.泛指子侄辈。
●宋刘克庄《解连环·戊午生日》词:“愿世世、相守茅檐,便宰相时来,二郎休作。”
参见“二郎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