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
拼音
wū yào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wū的字 拼音为yào的字 拼音为wu的字 拼音为yao的字基础解释
1.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子椭圆形,中间有三条明显的叶脉,花小,黄绿色,果实黑色。根可入药。 2.这种植物的根。详细解释
常绿灌木。根香,可入药,有健胃作用。
唐 施肩吾 《送人南游》诗:“ 闽县 緑娥能引客, 泉州 乌药好防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乌药》﹝集解﹞引 苏颂 曰:“﹝乌药﹞今 台州 、 雷州 、 衡州 皆有之,以 天台 者为胜。木似茶檟,高五七尺,叶微圆而尖……根如车轂纹,形如连株者佳。或云: 天台 者香白可爱,而不及 海南 者力大。”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乌药-中药大典乌药
乌药 Radix Linderae
(英)Combined Spicebush Root
别名 矮樟、香桂樟、白叶柴。
来源 为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strychnifolia(Sieb.etZucc.)Vill.的块根。
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m。叶革质,椭圆形或卵形,先端长渐尖或短尾尖上面有光泽,下面密生灰白色柔毛,三出脉。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短或无;花被片6,黄绿色;雄花有雄蕊9;雌花有退化雄蕊,子房上位。核果球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山麓、旷野。主产安徽、浙江、湖南、广东、广西。
采制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细根,切片或直接晒干。
性状 块根纺锤状,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表面黄棕色或黄竭色,有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硬,切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具年轮环纹,中心颜色较深。气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化学成分 根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香樟烯(lindestrene)、香樟内酯(lindestreno-lide)、羟基香樟内酯、乌药醇(linderenol)、乌药醚(linderoxide)、异乌药醚(isolind-eroxide)、乌药酮(linderenone)。
性味 性温,昧辛。
功能主治 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用于胸腹胀痛、气逆喘急、膀胱虚冷、遗尿尿频、疝气、痛经。
乌药『理气药』
【性味】辛,温
【归经】肺、脾、肾、膀胱
【功能】1.行气止痛:寒郁气滞证(天台乌药散,乌药汤)
2.温肾散寒:肾阳不足、膀胱虚寒证(缩泉丸)
【注意】本品辛热温燥,能散气耗血,故气血虚而有内热者不宜使用,乌药上入肺脾,下入肾与膀胱,既可行脾胃气滞,又可疏肝气郁滞,兼能温肾散寒,与木香、香附比较,乌药长于治下焦寒湿气滞,香附善于行肝郁气滞,木香善调肠胃气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