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
拼音
sān guān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ān的字 拼音为guān的字 拼音为san的字 拼音为gua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三官-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三官ㄙㄢ ㄍㄨㄢsān guān①三種官的合稱:⑴司徒、司馬、司空的總稱。《左傳.昭公四年》:「使三官書之,吾子為司徒,實書名;夫子為司馬,與工正,書服;孟孫為司空,以書勛。」《禮記.王制》:「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齋戒受質,百官各以其成,質於三官。」⑵漢代均輸、鍾官、辨銅令的合稱。《史記.卷三〇.平準書》裴駰集解引〈漢書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屬官有上林均輸、鍾官、辨銅令。』然則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②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官」。也稱為「三元」。③人身上的三要處:⑴耳、目、心之三器官。《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⑵身體食、視、聽三要處。《淮南子.詮言》:「三官交爭,以義為制者,心也。」
三官-辞源3【三官】㊀古代三種官的合稱。1.輔佐君主的三種官:大樂正、大司寇、司市,或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見 禮 王制。2.軍中執掌鼓、金、旗以發布軍令的三種官。見 管子 兵法。3.管理農、商、工的田師、市師、器師。見 荀子 解蔽。4. 漢代管鑄錢的均輸、鍾官、辨銅令三官。見 史記 平準書。㊁ 東漢時,張角的太平道和 張魯 張修的五斗米道奉天、地、水爲三神,也叫三官。他們以“三官手書”傳道治病爲名,組織和發動了有名的黃巾農民起義和 巴 蜀農民起義。見 三國志 魏 張魯傳 注引 典略。亦指道教信奉的神。雲笈七籤十二 黃庭内景經 沐浴:“傳得可授告三官。”注:“三官,天、地、水也。”傳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㊂人身上的三種器官。1.耳、目、心。呂氏春秋 任數:“凡耳之聞也藉於靜,目之見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則上之三官者廢矣。”注:“三官,耳、目、心。”2.口、目、耳。淮南子 詮言:“三官交爭。”注:“三官,三關,謂食、視、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