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告投杼
拼音
sān gào tóu zhù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sān的字 拼音为gào的字 拼音为tóu的字 拼音为zhù的字 拼音为san的字 拼音为gao的字 拼音为tou的字 拼音为zhu的字基础解释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详细解释
- 【解释】: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按字解释
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告:告诉。
投杼:扔掉织布梭。
词典解释
三告投杼-中华成语大词典三告投杼
【拼音】:sān gào tóu zhù
解释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示例
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近义词
反义词
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
三告投杼《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鲁迅《书信集·致荆有麟》:“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引证
现代-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72.04:古代也有所谓“三告投杼,贤母生疑”的传说。
故事
现代-鲁迅--《书信集·致李康中》: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当代-佚名--《人民日报》1972.04:古代也有所谓“三告投杼,贤母生疑”的传说。
造句
接龙
杼柚其空 空穴来风 风雨交加 加人一等 等闲之辈组词
近义词
sān gào tóu zhù
1、[无中生有]wú zhōng shēng yǒu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把没有的说成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2、[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
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3、[三人成虎]sān rén chéng hǔ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4、[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