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候
拼音
qī shí èr hòu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qī的字 拼音为shí的字 拼音为èr的字 拼音为hòu的字 拼音为qi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 拼音为er的字 拼音为hou的字基础解释
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参阅 清 李调元《月令气候图说》。详细解释
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
《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 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不同。参阅 清 李调元 《月令气候图说》。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七十二候-中華語文大辭典七十二候七十二候ㄑ丨 ㄕˊ ㄦˋ ㄏㄡˋqīshí’èrhòu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結合天文、氣象、物候所歸納出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為「候應」,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氣候的變化情況。七十二候反映出一年中的氣候變化,可作為農業活動的依據。
七十二候-辞源3【七十二候】古代以五日爲一候,一月六候,三候爲一節氣。一年分二十四箇節氣,共七十二候。物候是根據動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現象變化的徵候,説明節氣變化,作爲農事活動的依據。其説初見於 逸周書、呂氏春秋十二紀,漢儒列於 禮 月令,又見於 淮南子 時則,北魏始入曆爲七十二候。但各書所舉月令時候,互有出入;卽 唐 王冰注 素問引 呂氏春秋七十二候,亦與今本 呂書及曆中所載不同。自 唐以來,講月令的書,不下數十家。清 李調元著 月令氣候圖説,總匯諸家之説,其中 中星氣候圖最爲ॳ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