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
拼音
yī gǔ zuò qì笔顺
同音字
拼音为yī的字 拼音为gǔ的字 拼音为zuò的字 拼音为qì的字 拼音为yi的字 拼音为gu的字 拼音为zuo的字 拼音为q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
作:振作。
气:勇气。
词典解释
一鼓作气-汉语大词典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古代作战击鼓进军,擂第一通鼓时士气最盛。后多喻趁锐气旺盛之时一举成事或鼓足干劲,一往直前。
●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清黄钧宰《金壶遯墨·两军门》:“将士亦邀奖叙,不及今一鼓作气,功败垂成,后欲图之,非可岁月计矣。”
●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一鼓作气
【拼音】:yī gǔ zuò qì
解释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
初听这话,还是~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近义词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词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
歇后语
曹刿论战;水里的蛤蟆
语法
作谓语、定语;指一往直前
英文
press on to the finish without letup
日文
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法文
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ébuts
德文
unter vollem Einsatz der Krǎfte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而鲁军在曹刿的带领下没有擂鼓。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士气已经低落,鲁军才第一次擂鼓。鲁军靠的就是一鼓作气的士气以少胜多,打败了齐军
出处
引证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回纥传》: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现代-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当代-林斤澜--《新生》:一把火照着白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
清-李宝嘉-二八回-《官场现形记》:打起仗来,一鼓作气,说声“上前”,一齐上前。
当代-魏巍-三七-《火凤凰》:攻击这样的山峰,靠一鼓作气是不行的,必须有顽强持久的耐力。
清-李宝嘉-第四十八回-《官场现形记》: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二十·杂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才有间断,便非学矣。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43·致温弟沅弟》: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近代-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
故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回纥传》:奋其智谋,讨彼凶逆,一鼓作气,万里摧锋,二旬之间,两京克定。
现代-叶圣陶--《老沈的儿子》:她拿着女用自来水笔,一鼓作气,细针密线地写满了五张信笺。
当代-林斤澜--《新生》:一把火照着白发红颜,一鼓作气,直往上走。
清-李宝嘉-二八回-《官场现形记》:打起仗来,一鼓作气,说声“上前”,一齐上前。
当代-魏巍-三七-《火凤凰》:攻击这样的山峰,靠一鼓作气是不行的,必须有顽强持久的耐力。
清-李宝嘉-第四十八回-《官场现形记》: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
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二十·杂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才有间断,便非学矣。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43·致温弟沅弟》: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唐-杨炯--《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一鼓作气,方轻肉食之谋;七旬舞干,始受昌言之拜。
近代-闻一多--《时代的鼓手》: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危机,完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