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
拼音:yù
释义:1.鸟,体色暗淡,嘴细长,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贝类、昆虫等,是候鸟。种类较多。
组词
蛎鹬 鹬蚌 鹬鹬 鹬冠 鹬聚 鹬蚌相争 蚌鹬争衡拼音
yù笔顺
㇇ 丶 ㇇ 亅 丿 丨 𠃌 丿 丶 丨 𠃍 一 丿 𠃌 丶 ㇉ 一同音字
拼音为yù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鸟,体色暗淡,嘴细长,腿长,趾间没有蹼。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吃小鱼、贝类、昆虫等,是候鸟。种类较多。详细解释
(形声。从鸟,矞( yù)声。本义:水鸟鹬)
同本义
鹬,翠鸟也。知天将雨。——《说文》
知天文者冠鹬。——《礼记》
鹬如鹑,色苍嘴长,在泥涂间鹬鹬声,村民云田鸡所化,亦鹌鹑类也。苏秦所谓鹬蚌相持者,即此。——《本草纲目》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战国策》
又如:鹬鹬(水鹬鸟的叫声);鹬冠(鹬毛冠。古代为天文者之冠)
鹬科多数种类鸟的通称 。若干狩猎禽(沙锥属Capella)之一,与丘鹬近似,但较小,有十分细长的嘴,用它插入泥中搜寻蠕虫和其他食物,上体通常杂黑褐色;皮黄色和栗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鹬鹬-汉语大词典鹬鹬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鹬》﹝集解﹞引陈藏器曰:“鹬如鹑,色苍觜长,在泥涂间鹬鹬声,村民云田鸡所化。亦鹌鹑类也。苏秦所谓鹬蚌相持者,即此。”
同: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ù
1、[鹬鹬]yù yù
象声词。水鸟鹬的鸣声。
2、[鹬冠]yù guān
以鹬羽为饰的冠。古时亦为知天文者之冠。《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子华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好聚鷸冠。”杜预 注:“鷸,鸟名。聚鷸羽以为冠,非法之服。”章炳麟《原儒》:“鷸冠者,亦曰术氏冠,又曰圜冠。”
3、[鹬聚]yù jù
谓喜好收集鹬毛冠,借以巧饰自己。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郑 子华 之弟 子臧 出奔 宋,好聚鷸冠。”唐 侯冽《貂蝉冠赋》:“示威无假於鶡戴,呈巧岂矜於鷸聚。”
4、[鹬子]yù zǐ
鸟名。鹞。
5、[蛎鹬]lì yù
鸟名。喙和足红色,头、颈、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体皆白色,尾羽其余部分黑色。常活动于海滨沙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蠕虫等。在我国分布于沿海一带。夏季在 东北 和 河北、山东 等地繁殖,冬季迁至南方。
6、[杓鹬属]sháo yù shǔ
杓鹬属(学名:Numenius)是鸻形目、鹬科的一属,是一类体型中到大的海岸鸟。它们的长喙有些像镰刀,喙尖向下弯曲。
7、[鹬蚌相争]yù bàng xiāng zhēng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8、[蚌鹬争衡]bàng yù zhēng héng
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9、[刺虎持鹬]cì hǔ chí yù
比喻待机行事,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