鵠
拼音:hú
释义:1.通称天鹅。似雁而大,颈长,飞翔甚高,羽毛洁白。亦有黄、红者。2.形容白色。参见“鵠纓”、“鵠髮”。3.枯瘦貌。参见“鵠形”。4.通“浩”。恣肆、心无所主貌。5.古地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参阅《嘉庆一统志·平阳府一》。
拼音
hú笔顺
丿 一 丨 一 丨 𠃍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一 𠃌 丶 丶 丶 丶同音字
拼音为hú的字 拼音为hu的字基础解释
1.通稱天鵝。似雁而大,頸長,飛翔甚高,羽毛潔白。亦有黃、紅者。 2.形容白色。參見“鵠纓”、“鵠髮”。 3.枯瘦貌。 4.通“浩”。恣肆、心無所主貌。 5.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聞喜縣。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鵠-中華語文大辭典鵠鹄1ㄏㄨˊhú1.鳥名。游禽,形似鵝,體型高大,頸長,嘴基有黃色瘤,全體純黑或白。大多分布於寒帶,棲息於水濱。善飛,以水生植物或魚蟲為主食。也作「天鵝」。2.天鵝頸長,常用以形容伸長頸子期待之意。[例]~立│~候│~望。鵠鹄2ㄍㄨˇɡǔ〈書〉箭靶的中心。也指目標或目的。[例]正~│中~│~的。鵠鹄3ㄍㄨˇɡǔㄏㄨˊhú姓。
鵠-中華大字典1、鵠讀音:胡沃切,音㿥,沃韻。釋文:
❶黃~也。形如鶴。色蒼黃也。見《說文》。《王注》:依玄應引改補。玉篇。~、黃~。仙人所乘。引楚詞黃~之一舉。知山川之紆曲。再舉知天地之圓方。~亦有白者。抱朴子、千歲之~。純白。
〔按今動物學言。~爲游禽類之大者。羽毛純白。頸長。上嘴之基部。有赤黃色之瘤。腳黑。常棲息寒地。捕食魚類。說與舊籍出入。存參〕。
❷治樸之名。《爾雅釋器》:象謂之一。
〔按釋文云。白也。本亦作䶜。同。廣雅作䚛〕。
❸~面。勞瘁色也。〔王惲詩〕:扶羸載瘠總南逋。~面鳥形猶努力。
❹~髮。白髮也。《後漢吳良傳贊》:大儀~髮。
❺晨~。鶚屬。《山海經西山經》:欽䲹化爲大鶚。其音如晨~。
❻~蒼。犬名。《博物志》:獨孤母有犬。名~蒼。
❼地名。《詩揚之水》:從子于~。《傳》:曲沃邑也。〔朱駿聲云。~者、曲沃二字之合音。按曲沃。卽今山西曲沃縣〕。
❽黃~。山名。《水經江水注》:船官浦東、卽黃~山。山下謂之黃~岸。岸有灣。目之爲黃~灣。
〔按山在今湖北江夏縣治西隅。一名黃鶴山。山西北二里、有黃~磯〕。
2、鵠讀音:姑沃切,音吿,沃韻。釋文:
❶䧲~。纔也。見《廣雅釋鳥》。《疏證》:說文云。雗鷽、山鵲。雗鷽與鳱~聲相近。廣韻亦云。鳱~、鳥名。似鵲。据此。則䧲~爲山鵲。與鵲相似。非卽是鵲。
❷所射之主也。《儀禮大射》:大侯之崇。見~於參。
〔注〕:~、所射之主。考工記曰。梓人爲侯。廣與崇方參分其廣。而~居一焉。則大侯之~。方六尺。糝侯之~。方四尺六寸大半寸。豻侯之~。方三尺三寸少半寸。
❸覺也。直也。見《詩賓之初筵釋文》。
❹~之言較。《周禮司裘》:設其~。
❺~澤。縣名。《漢書地理志》:西河郡縣~澤。〔當在今山西省境〕。
❻姓也。見《萬姓統譜》。
3、鵠讀音:胡沃切,音㿥,沃韻。曷各切,音鶴,藥韻。釋文:同鶴。《莊子庚桑楚》:越雞不能伏~卵。《釋文》:本亦作鶴同。
〔按黃~樓、一作黃鶴樓。竝爲聲近通假〕。
4、鵠讀音:戶老切,音浩,皓韻。釋文:同浩。《呂覽下賢》:~乎其羞用智慮也。
〔注〕:~讀如浩浩昊天之浩。大也。
5、䧼釋文:鵠或字。見《集韻》。
6、鶴讀音:曷各切,音涸,藥韻。釋文:~鳴九皋。聲聞于天。見《說文》。《段注》:~字今補。此見詩小雅。毛曰。皋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爾雅無~。故偁詩。後人~與鵠相亂。
〔按本草綱目曰。~大於鵠。長三尺。高三尺餘。喙長四寸。丹頂赤目。赤頰靑腳。修頸凋尾。白羽黑翅。亦有灰色蒼色者。常以夜半鳴。聲唳雲霄。今動物學以屬諸涉禽類。云鳴聲高者。以氣管長而回折故也〕。
❷鋤頭也。《釋名釋用器》:鋤。齊人謂其柄曰橿。頭曰~。似~頭也。《疏證》:今世亦謂鋤頭曰~觜。
❸綾之一種。《王隱晉書》:惠帝自鄴還洛陽。賜中書監盧志~綾袍一領。
❹矛骹細如雁脛者謂之~厀。見《方言》。
❺~列。陳兵也。《莊子徐无鬼》:君亦必無盛~列於麗譙之間。
〔按釋文引司馬云。~列、鐘鼓也。存參〕。
❻~節。病名。《巢氏病源》:小兒禀生血氣不足。卽肌肉不充。肢體瘦。骨節背露。如~之膝節也。
❼~髮。白髮也。〔庾信賦〕:~髮雞皮。蓬頭歷齒。
❽~民。國名。《窮神祕苑》:~民國人長三寸。日行千里。
❾城名。《史記衞世家注》:故~城在滑州匡城縣西南十五里。懿公養~於此。因名城也。
〔按在今直隸長垣縣西南〕。
〔又〕:州名。宋置。羈縻。屬夔州路紹慶府。今闕。當在貴州省境。
❿通翯。《詩靈臺》:白鳥翯翯。〔孟子梁惠王作~〕。
⓫姓也。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