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
拼音:míng
释义:1.鸟兽昆虫叫。2.发出声响。3.使物发声。4.犹震惊,惊动。5.呼唤。6.呼吁。7.表示申告。参见“鳴官”。8.言说;称说。9.发表(意见);抒发(感情)。10.著称,闻名。11.声音高响。12.通“明”。
拼音
míng笔顺
丨 𠃍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一 𠃌 丶 丶 丶 丶同音字
拼音为míng的字 拼音为ming的字基础解释
见“鸣”。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鳴-中華語文大辭典鳴鸣ㄇ丨ㄥˊmínɡ1.(鳥獸、昆蟲)叫。[例]百鳥爭~︱鹿~︱蟬~。2.泛指發出聲響;使發出聲響。[例]萬炮齊~︱引起共~︱~笛起航。3.公開表達;抒發。[例]~謝︱~冤叫屈︱物不平則~。4.姓。
鳴-中華大字典1、鳴讀音:眉兵切,音明,庚韻。釋文:
❶鳥聲也。从鳥口。見《說文》。
〔按引伸之凡出聲皆曰~。人有所宣洩亦曰~。如云以詩~〕。
❷嗥也。見《玉篇》。
❸聲名聞之謂也。《易謙》:~謙。
❹石名。《山海經中山經》:共谷、其中多~石。
〔注〕:晉永康元年。襄陽郡上~石。似玉色。撞之聲聞七八里。今零陵泉陵縣永正鄕有~石二所。其一狀如鼓。俗因名爲石鼓。卽此類也。
❺~鳩。班鳩也。《詩小旻》:宛彼~鳩。
〔按朱駿聲云。班鳩、鳩中善鳴者。故獨曰~鳩〕。
❻~鳥。鳥名。《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鳥。仰天。名曰~鳥。
〔按書君奭鄭注。以~鳥爲鳳。疑此同〕。
❼~玉者。佩玉也。見《賈子容注》。
❽~鏑。今之髐箭也。見《後漢書杜篤傳注》。
〔按南匈奴傳注云。卽匈奴之箭〕。
❾澤名。《漢書武帝紀》:歷獨鹿~澤。
〔注〕:服虔曰。在涿邸迺縣北界也。
❿通明。《文選李廣論》:里社~而聖人出。
〔注〕:明與~、古字通。
⓫姓也。見《廣韻》。
2、鳴讀音:眉兵切,音明,庚韻。眉病切,音命,敬韻。釋文:
❶相呼也。《大戴記夏小正》:~鳩、言始相命也。《解詁》:廣雅云。命、呼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íng
1、[風不鳴條]fēng bù míng tiáo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古人认为是贤者在位,天下大治时出现的一种自然景象。汉 桓宽《盐铁论·水旱》:“周公 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汉 王充《论衡·是应》:“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关梁不闭,道无虏掠,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后因以“风不鸣条”比喻社会安定,世事太平。晋 张华《博物志》卷八:“文王 以 太公 为 灌坛 令,朞年,风不鸣条。”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天道茫茫,岂常人所能测哉!休嘉之世,风不鸣条,吾不禁拭目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