鲵
拼音:ní
释义:1.两栖类动物,分大鲵和小鲵。大鲵体长一般60—70厘米,主要生活在山溪中,叫声像婴儿啼哭,俗称娃娃鱼。小鲵体长5—9厘米,生活在水边的草地里。
组词
大鲵 小鲵 鲸鲵 鲵齿 鲵鱼 鲵鲸 惊鲵 鲵鳅 眉厖齿鲵 尺泽之鲵拼音
ní笔顺
丿 ㇇ 丨 𠃍 一 丨 一 ㇀ 丿 丨 一 𠃍 一 一 丿 乚同音字
拼音为ní的字 拼音为ni的字基础解释
两栖动物。分大鲵和小鲵。大鲵体长可达1.8米,叫声如婴儿啼哭,故又名娃娃鱼。小鲵长5—9厘米。主要生活在山溪中。详细解释
(形声。从鱼,兒( ní)声。本义: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
同本义 。外表类似蜥蜴类,但无鳞片,身体为软和湿润的皮肤所覆盖,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以小型动物
鲵,剌鱼也。——《说文》
鲵大者谓之鰕。——《尔雅·释鱼》。注:似鲇,四脚,前似弥猴,后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七八尺。”
又如:鲵鲐(鲵齿和鲐背);鲵鱼(娃娃鱼)
小鱼 。
如:鲵鲋(小鱼);鲵鳅(泥鳅。泛指小鱼)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鲵-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鯢
鲵-辞源3同:鯢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ní
1、[大鲵]dà ní
也叫娃娃鱼。两栖动物。长60—70厘米。背面棕褐色,有 大黑斑,腹面色淡。头宽而扁,口大。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四肢甚短。叫声似小孩啼哭。栖息于山 谷溪水中。是中国特有珍稀动物。
2、[鲵鲋]ní fù
泛指小鱼。
3、[鲸鲵]jīng ní
1.即鲸。雄曰鲸,雌曰鲵。唐 卢纶《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明 李梦阳《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 2.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太平天囯 洪仁玕《诛妖檄文》:“雍正、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康有为《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3.借指海盗。清 昭槤《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4.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唐 元稹《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章炳麟《讨满洲檄》:“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4、[惊鲵]jīng ní
古剑名。
5、[鲵鰌]ní qiū
亦作“鯢鰍”。泥鳅。泛指小鱼。《庄子·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鯢鰌为之制。”陆德明 释文:“《广雅》云:制,折也。谓小鱼得曲折也。”宋 苏轼《上皇帝书》:“王者之用人,如 江 河,江 河 所趋,百川赴焉,蛟龙生之。及其去而之他,则鱼鳖无所还其体,而鯢鰍为之制。”
6、[鲵鲐]ní tái
鲵齿和鲐背。长寿之徵。
7、[鲵桓]ní huán
鲸鲵盘桓。《庄子·应帝王》:“鯢桓之审为渊。”郭象 注:“渊者,静默之谓耳。夫水常无心,委顺外物,故虽流之与止,鯢桓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未始失其静默也。”成玄英 疏:“鯢,大鱼也:桓,盘也。”后以“鯢桓”喻顺应外物而自得。宋 苏轼《和<归去来兮辞>》:“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鯢桓。”明 杨慎《药市赋》:“邀 籛 偓 兮雀跃,共 乔 松 兮鯢桓。”
8、[鲵鱙]ní yáo
鲵鱼。
9、[鲵鱼]ní yú
即娃娃鱼。
10、[鲵鳅]ní qiū
亦作“鯢鰍”。泥鳅。泛指小鱼。
11、[鲵齿]ní chǐ
老人齿落后更生的细齿。被视为长寿之徵。
12、[鲵鲸]ní jīng
1.比喻凶恶的敌人。 2.比喻无辜被杀之人。
13、[眉厖齿鲵]méi máng chǐ ní
眉毛花白,齿落更生细齿。形容老寿。唐 柳宗元《永州万石亭记》:“明日,州邑耋老,雜然而至,曰:‘吾儕生是州,蓺是野,眉厖齒鯢,未嘗知此。’”
14、[尺泽之鲵]chǐ zé zhī ní
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