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
拼音:hòu
释义:1.节肢动物,头胸部的甲壳略呈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呈剑状,生活在浅海中。俗称鲎鱼。2.〈方〉虹。
组词
鲎虫 鲎帆 鲎醢 鲎酱 鲎媚 鲎簰 鲎杓 鲎珠 鲎樽 鲎子酱 鲎杓官人 棉城鲎粿拼音
hòu笔顺
丶 丶 丿 丶 ㇇ 丿 ㇇ 丨 𠃍 一 丨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hòu的字 拼音为hou的字基础解释
1.节肢动物,头胸部的甲壳略呈马蹄形,腹部的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呈剑状,生活在浅海中。俗称鲎鱼。 2.虹。详细解释
鲎鱼。亦称中国鲎、东方鲎 。剑尾亚纲,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有一个宽的新月形的头胸甲,在背面有一对大的复眼及两单眼,腹面生出六对步足,中部具一口,有一短小的腹部,腹部与头胸甲有关节相接,腹节愈合成一片,游泳足上附着扁平叶片状鳃,有一长而硬的可动关节的尾剑。
如:鲎帆(鲎鱼的脊背);鲎杓(用鲎壳制成的杓子);鲎媚(鲎鱼的别名);鲎樽(用鲎壳制成的酒杯)
〈方〉∶虹的别称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鲎-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鱟
鲎-汉语大词典鲎hou
ㄏㄡˋ
〔《广韵》胡遘切,去候,匣。〕
〔《广韵》乌酷切,入沃,影。〕
1.鲎鱼。又名中国鲎、东方鲎。节肢动物肢口纲,剑尾目,鲎科。全身分头胸部、腹部和尾部。头胸甲壳宽广,作半月形,俗呼为鲎帆。腹部甲壳呈六角形,尾部呈剑状,腹面有六双附肢。生活在海洋中。
●《文选·左思〈吴都赋〉》:“乘鲎鼋鼍,同罛共罗。”
刘逵注:“鲎,形如惠文冠,青黑色,十二足,似蟹,足悉在腹下,长五六寸。雌常负雄行,渔者取之,必得其双,故曰乘鲎。南海、朱崖、合浦诸郡皆有之。”
●唐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徐珂《清稗类钞·动物·鲎》:“鲎为甲壳类动物,长一二尺,青黑色,全体外包坚甲,头胸部略成半月形,腹部六角形,背有复眼单眼各二,口在腹面,周围有脚六对,最后之脚扁平如瓣,以护腹部五对之鳃,尾成剑状。近尾之肉,味美,闽人以为食品,谓之号。”
2.方言。虹。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一:“俗呼曰鲎。谚云:‘东鲎晴,西鲎雨。’谚云:‘对日鲎,不到昼。’主雨,言西鲎也。若鲎下便雨,还主晴。”
●胡祖德《沪谚》卷下:“东鲎日头西鲎雨。”
自注:“俗称虹蜺为鲎。”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òu
1、[鲎虫]hòu chóng
节肢动物,身体扁平,像鲎,头胸部有甲壳,尾部呈叉状。生活在水田或池沼中。通称水鳖子。
2、[鲎醢]hòu hǎi
鲎肉酱。
3、[鲎酱]hòu jiàng
鲎肉、卵制成的酱。
4、[鲎帆]hòu fān
鲎背部甲壳可上下翘动,上举时人称鲎帆。
5、[鲎珠]hòu zhū
鲎鱼珠。鲎鱼尾部的粟状肉粒,味美,传说可作媚药。
6、[鲎媚]hòu mèi
旧称鲎雌雄相依为命。
7、[鲎樽]hòu zūn
用鲎壳制的酒杯。
8、[鲎簰]hòu pái
成排的鲎帆。
9、[鲎壳]hòu ké
别名:鲎鱼壳、鲎甲。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以蠕虫、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5-8月为繁殖季节。
10、[鲎子酱]hòu zǐ jiàng
用鲎鱼卵制成的酱。
11、[圆尾鲎]yuán wěi hòu
图册分布地区见于东亚与东南亚各沿海地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澳门、和中国沿岸等地区。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在香港,圆尾鲎主要栖息在后海湾、白泥和大屿山西北的潮间带地区。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圆尾鲎(别名: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颗卵。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至2只可存活至10至15年,生殖成熟的阶段。主要食物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现状及详情中国鲎(Tachypleustridentatus)隶属节肢动物门(Arfhropoda),肢口纲,鲎科,亚洲鲎属;而圆尾鲎(Carcinoscorpiusrotundicauda)属蝎鲎属。中国鲎主要分布于日本九州以南,爪哇岛以北,菲律宾以西的亚洲东岸及东南岸海域,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均有发现,现以广东、广西为多。圆尾鲎分布在我国湛江东海岛以南的海域,以中国湛江东海岛及北部湾的防城、遂溪为多。国际学术界历来认为我国只有一种鲎—中国鲎,而在太平洋圆尾鲎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以南的海区。我国学者梁广耀
12、[棉城鲎粿]mián chéng hòu guǒ
鲎粿是潮阳棉城特有的汉族传统名小食,是富有潮阳乡土味食品。
13、[鲎杓官人]hòu sháo guān rén
旧称贪得无厌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