饊
拼音:sǎn
释义:1.亦作“糤”。2.馓饭。糯米煮后煎干制成。3.馓子。
拼音
sǎn笔顺
丿 丶 丶 𠃍 一 一 𠄌 丶 一 丨 丨 一 丨 𠃌 一 一 丿 一 丿 ㇏同音字
拼音为sǎn的字 拼音为san的字基础解释
见“馓”。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饊-中華語文大辭典饊馓ㄙㄢˇsǎn古代指糯米煮後煎乾做成的一種食品。
饊-中華大字典1、饊讀音:顙旱切,音散,旱韻。釋文:
❶本作姚。《說文》:姚。熬稻粻餭也。《段注》:餭、依韻會从食。各本作䅣。蓋因許書無餭改之耳。楚辭方言皆作餦餭。古字蓋當作張皇。熬、乾煎也。稻、稌也。稌者、今之稬米。米之黏者。䰞稬米爲張皇。張皇者、肥美之意也。旣又乾煎之。若今煎粢飯然。是曰~。
❷散也。《急就篇》:~之言散也。熬稻米飯、使發散也。古謂之張皇。亦目其開張而大也。
❸飯也。見《廣韻》。
❹~子。寒具也。《本草綱目》:林洪淸供云。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麪麻油煎成。以餹食之。可留月餘。宜禁烟用。觀此則寒具。卽今~子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易消散也。服䖍通俗文謂之餲。張揖廣雅謂之粰熪。楚辭謂之粔籹。雜字解詁謂之膏環。
〔按~子一作粣子。通雅飮食云。粔粧、膏環、安乾、饆饠、餦餭、環餅、粺熪、梪崣、氫嵫。皆寒具粣子也。粣卽~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ǎn
1、[饊枝]sǎn zhī
馓子。明 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悬先亡影像,祀以狮仙斗糖,蔴花饊枝,染五色苇架竹罩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