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拼音:dòng
释义:1.亦作“勭”。2.脱离静止状态。振动;活动;移动。3.行动;采取行动。4.劳作;操作。5.发,发作。6.萌生;萌动。7.变化。8.谓思想受影响而动摇、改变。9.感动;触动。10.引动,招致。11.使用;动用。12.往往;常常。13.不觉。14.指动物。15.方言。吃。多用于否定式。如:不动荤腥。16.通“穜”。耕种。17.通“慟”。18.多。19.就;便。20.皆;都。21.鸣响;鸣奏;鸣动。
拼音
dòng笔顺
丿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丨 ㇀ 𠃌 丿同音字
拼音为dòng的字 拼音为dong的字基础解释
见“动”。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動-中華語文大辭典動动ㄉㄨㄥˋdònɡ1.改變位置或狀態(與「靜」相對)。[例]移~|別亂~|風吹草~。2.使用;運用。[例]~筆|~腦筋|~心思。3.開始做。[例]~身|~工|~土。4.動作;行動。[例]舉~|伺機而~。5.思想、情感等有變化。[例]~心|~情|~人心弦|無~於衷。6.往往;每每。[例]~輒。7.用在動詞之後,表示能力或效果。[例]拉~|搬不~。8.姓。
動-中華大字典1、動讀音:杜孔切,同上聲,董韻。釋文:
❶作也。見《說文》。
❷震也。《易无妄》:~而健。
❸發也。《易繫辭》:效天下之~者也。
❹生也。《呂覽音律》:草木繁~。
❺蘇也。《呂覽開春》:則蟄蟲~矣。
❻感也。《淮南說山》:同氣相~。
❼行也。《易繫辭》:變~不居。
❽移也。《呂覽論威》:物莫之能~。
❾搖也。《楚辭抽思》:悲夫秋風之~容兮。
❿變也。《呂覽知士》:宣王太息。~於顏色。
⓫驚也。《文選宋玉賦》:使人心~。
⓬化也。《淮南覽冥》:陰陽同氣相~也。
⓭惑也。《淮南精神》:不隨物而~。
⓮爭也。《呂覽首時》:~不可禁。
⓯常也。每也。〔韓愈文〕:往來~皆經月。
⓰勞役之也。《論語子張》:~之斯和。
⓱~靜。是非也。《荀子正名》:以喩~靜之道也。
⓲~息。猶出處。〔文選謝元暉詩〕:~息無兼遂。
⓳~物。羽臝之屬。《周禮大司樂》:以作~物。
2、動讀音:覩孔切,音董,董韻。釋文:振~。拜也。見《周禮大祝》。《大夫注》:動讀爲董。書亦或作董。振董。以兩手相擊。《釋文》: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如鄭大夫之說。蓋古之遺法。〔今日本人禮神。猶行此拜〕。
3、動讀音:徒弄切,同去聲,送韻。釋文:凡物自~則上聲。彼不~而我~之則去聲。見《韻會》。
〔按正字通云。毛居正曰。祕書省校書式。諸書~字雖無音。揚雄傳。淸靜字本上聲。師古合韻音去聲。~靜之~亦可讀去聲。據毛說。動本有上去二聲。今物自~、人~物、竝讀去聲。舊注沿正韻、韻書。物自~則上聲。物不~而我~之則去聲。非也〕。
4、働釋文:日本字。吾國人通讀之若動。訓解不一。政法書所見者均。爲勤業勞力之義。經濟學稱勞~、爲生產三要素之一。又自~車之~。卽拆其字。謂乘人自動之意也。
5、勭讀音:徒東切,音童,東韻。釋文:成人也。見《集韻》。
6、勭讀音:杜孔切,童上聲,董韻。釋文:作也。見《類篇》。
7、㣫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
❶相迹也。見《說文》。《段注》:後迹與前迹相繼也。
〔按朱駿聲云。與踵畧同〕。
❷古動字。見玉篇〕。
8、嘯釋文:古動字。見《玉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òng
1、[風動]fēng dòng
1.风力吹动。南朝 梁 沉约《檐前竹》诗:“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宋 苏辙《黄楼赋》:“振臂长啸,风动云兴。”茅盾《子夜》十:“西斜的太阳光把一些树影子都投射在那石阶,风动时,这五级的石阶上就跳动着黑白的图案画。” 2.谓广泛响应。《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宋 张载《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3.犹言风疾病发作。晋 王羲之《杂帖》:“吾涉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指教化、教育感化。宋 苏轼《荐宗室令畤状》:“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示海内。”明 宋濂《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领其事者若 大阁 璉公、大慧 果公、无準 范公、横川 珙公,俱一时名德,风动四方。”《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风动天下。”
2、[颭動]zhǎn dòng
摇晃;晃动。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关中丁亥岁灾变》:“平凉 西草场 天王塑像前后颭动,凡两昼夜不止。”
3、[感動]gǎn dòng
1、动摇。感,通“撼”。2、触动;感触。3、触动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4、犹感应。谓受影响而引起反应。5、感伤震惊。
4、[怦然心動]pēng rán xīn dòng
心怦怦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