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
拼音:bàng
释义:1.指责别人的过失。2.诽谤;毁谤。
拼音
bàng笔顺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 丶 一 丶 丿 丶 ㇇ 丶 一 𠃌 丿同音字
拼音为bàng的字 拼音为bang的字基础解释
见“谤”。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謗-中華語文大辭典謗谤ㄅㄤˋbànɡ以不實的言論中傷他人。[例]誹~|毀~。
謗-漢語大字典謗
〔谤〕
《説文》:“謗,毁也。从言,㫄聲。”
bàng 《廣韻》補曠切,去宕幫。陽部。
(1)毁谤。《説文·言部》:“謗,毁也。”《廣雅·釋詁三》:“謗,惡也。”《玉篇·言部》:“謗,誹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所獲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謗?”《韓非子·顯學》:“禹利天下,子産存鄭人,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楚辭·東方朔〈七諫·沈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王逸注:“謗,訕也。”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南訪茶法利害》:“區區欲捄弊,萬謗不容口。”清龔自珍《十月廿夜大風,不寐,起而書懷》:“名高謗作勿自例,願以自訟上慰平生親。”
(2)指责别人的过失、罪恶。《玉篇·言部》:“謗,對他人道其惡也。”《國語·周語上》:“厲王虐,國人謗王。”《戰國策·齊策一》:“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漢賈山《至言》:“庶人謗於道,商賈議於市,然後君得聞其過失也。”宋歐陽修《論茶法奏狀》:“古之為國者,庶人得謗於道,商旅得議於市,而士得傳言於朝。”
(3)诅咒;怨恨。《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進胙者莫不謗令尹。”杜預注:“謗,詛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àng
1、[風謗]fēng bàng
谓纷纷诋毁。《魏书·李彪传》:“然时有私於臣,云其威暴者,臣以直绳之官,人所忌疾,风谤之际,易生音謡,心不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