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
拼音
yù笔顺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 丿 ㇏ 一 丨 𠃌 一 一 丨 亅同音字
拼音为yù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见“谕”。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諭-中華語文大辭典諭谕ㄩˋyù1.〈書〉告知;告訴。[例]告~|曉~|勸~。2.舊時指上對下的告語;特指皇帝的詔令。[例]~旨|手~|聖~。3.姓。
諭-漢語大字典諭
〔谕〕
《説文》:“諭,告也。从言,俞聲。”嚴章福校議議:“《史記·朝鮮傳》索隱引作‘曉也’。余謂大徐‘告’字必非無本,疑‘諭’下當作‘告曉也’。”
(一)yù 《廣韻》羊戍切,去遇以。魚部。
(1)明白;理解。《廣雅·釋言》:“諭,曉也。”《荀子·儒效》:“其言多當矣,而未諭也。”《漢書·翼奉傳》:“萬事雖衆,何聞而不諭。”唐白居易《新樂府序》:“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
(2)告知;使理解。《説文·言部》:“諭,告也。”《韓非子·解老》:“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淮南子·氾論》:“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史記·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世説新語·規箴》:“(謝)敦又稱疾不朝,鯤諭敦曰……”
(3)旧时用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也特指皇帝的诏令。如:面谕;圣谕。《漢書·南粤王趙佗傳》:“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北史·長孫平傳》:“上遣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若肯發一手諭,必能退却。”《明史·太祖紀二》:“諭曰:‘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安息。’”
(4)告诫的言辞。晋束晳《玄居釋》:“未敢聞子之高諭。”《顔氏家訓·序致》:“止凡人之鬭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
(5)譬喻;比拟。《玉篇·言部》:“諭,譬也。”《戰國策·齊策四》:“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虚,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晋書·石勒傳》:“雖自古名將,未足為諭。”清錢謙益《徐元嘆詩序》:“宣己諭物,言志之方也。”
(6)表明。《韓非子·解老》:“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内也。”陈奇猷集釋:“猶言禮者,形于外之節行以表明内心之意。”《吕氏春秋·離謂》:“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凶也。”《淮南子·主術》:“衰絰菅屨,辟踊哭泣,所以諭哀也。”高誘注:“諭,明。”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必勞申諭,乃得悦服。”
(7)谏。《廣雅·釋詁四》:“諭,諫也。”《韓非子·解老》:“衆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忘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故諭人曰:‘孰知其極!’”
(8)姓。《通志·氏族略五》:“喻氏,又音樹。望出南昌。《姓苑》云:南昌有喻氏。東晋有喻歸,撰《西河記》三卷。又有喻氏,今喻氏多作諭氏。”
(二)tǒu 《玉篇》他口切。
诱导;引诱。《玉篇·言部》:“諭,誘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ù
1、[風諭]fēng yù
亦作“风喻”。以委婉的言辞劝告开导。《史记·三王世家》:“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 公户满意、御史二人,偕往使 燕,风喻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陛下以岁时 汉 所餘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諭以礼节。”《汉书·艺文志》:“其后 宋玉、唐勒,汉 兴 枚乘、司马相如,下及 扬子云,竞为侈丽閎衍之词,没其风諭之义。”宋 陈亮《酌古论·曹公》:“及 熙尚 既平,厉兵西向,风諭诸将,使来合势,则 韩遂 等必不敢叛。”清 谭献《古诗录序》:“同时之人,未尝无支离涣靡之作,然其根也朴,其枝叶以焕丽,其合者皆风諭之遗也,晚 周 所纪,盖无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