靸
拼音:sǎ
释义:1.〈方〉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
组词
靸拔 靸袋 靸戟 靸拉 靸鞵 靸鞋 靸霅 草靸 履靸拼音
sǎ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丿 ㇋ ㇏同音字
拼音为sǎ的字 拼音为sa的字基础解释
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别~着鞋往外面跑。详细解释
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也叫“靸”
靸,小儿履也。从革,及声。——《说文》
靸,履也。——《广雅》
靸鞮卬角褐袜巾。——《急就篇》
又如:草靸;宝靸;靸鞵(无跟鞋,拖鞋);靸拔(鞋后跟上的襻子,拔鞋时用);靸袋(箭袋)
低下的物品
把布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穿[拖鞋] 。
如:靸拉(拖着鞋子)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靸-中華語文大辭典靸靸ㄙㄚˇsǎ某些地區指把鞋後幫踩在腳後跟下;也指穿(拖鞋)。[例]~著鞋出去了|~壞了好幾雙鞋了|在家裡就~拖鞋。
靸-汉语大词典靸s?
ㄙㄚˇ
〔《广韵》苏合切,入合,心。〕
〔《广韵》私盍切,入盍,心。〕
亦作“扱”。
1.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后亦指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
●唐杜荀鹤《山寺老僧》诗:“草靸无尘心地闲,静随猿鸟过寒暄。”
●清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八:“平头拖宝靸,约指眩金钢。”
2.把鞋后帮踩在脚跟下;穿(拖鞋)。
●宋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摺:“破麻鞋脚下靸。”
●《儒林外史》第十回:“他靸了一双钉鞋,捧着六碗粉汤。”
●曹禺《日出》第三幕:“小东西挂在那里,烛影晃晃照着她的脚,靸着的鞋悄然落下一只。”
3.飘忽貌;轻举貌。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
颜师古注:“靸然,轻举意也。”
●唐薛能《舞者》诗:“慢靸轻裾行欲近,待调诸曲起来迟。”
4.乐曲中的一个乐段。
●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颠、正颠、入破、虚催、实催、衮遍、歇指、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5.指低下的物品。亦指事之不振者。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委巷丛谈五》:“﹝杭州人﹞讳低物为靸,以其足下物也。”
●清翟灏《通俗编·品目》:“《能改斋漫录》:唐人谓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即踏趿之省,字当作靸,盖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
参阅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6.通“钑”。参见“靸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ǎ
1、[靸鞋]sǎ xié
1.一种草制的拖鞋。 2.一种鞋帮纳得很密,前脸较长,上面缝有皮梁或三角形皮子的布鞋。
2、[靸戟]sǎ jǐ
古兵器。皇帝及后妃的仪仗之一。
3、[靸拔]sǎ bá
旧式鞋子后跟上的襻子,拔鞋时用。
4、[履靸]lǚ sǎ
指鞋。
5、[阘靸]tà sǎ
拖沓,委靡不振。《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有人后生气盛时,説尽万千道理,晚年只恁地闒靸底。”《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文字奇而稳方好。不奇而稳,只是闒靸。”明 叶盛《水东日记·诧异等字》:“诧异,差(去声)异、闒靸、衰颯、録续等字,非必古有所出,亦迁就彷彿耳。”
6、[罨靸]yǎn sǎ
淤积。
7、[靸霅]sǎ zhà
奔走急速貌。
8、[靸袋]sǎ dài
盛弓箭的袋子。
9、[马靸]mǎ sǎ
一种可以折迭的皮面凳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码头上却一字儿站了一队兵,一个蓝顶花翎,一个晶顶蓝翎的官,相对坐在马靸上。”
10、[弃靸]qì sǎ
被丢弃的鞋子。喻轻微之物。靸,鞋的一种。
11、[靸鞵]sǎ xié
拖鞋。无跟之鞋。唐 王叡《炙毂子录·靸鞵舄》:“三代 皆以皮为之。靸鞵,《礼》云:单底曰履,重底曰舄,朝祭之服。自 始皇 二年,遂以蒲为之,名曰靸鞵。至 二世 加以凤首,尚以蒲为之。西晋 永嘉 元年,始用黄草为之…… 梁 天监 中,武帝 以丝为之,名解脱履。”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尚书省旧制,尚书侍郎郎官,不得著靸鞵过都堂门。”明 陶宗仪《辍耕录·靸鞵》:“西 浙 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靸鞵。”
12、[靸拉]sǎ lā
1.谓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拖着行走。 2.指行走不便,脚跟就地拖着。
13、[椶靸]zōng sǎ
棕丝编制的靸鞋。
14、[草靸]cǎo sǎ
用蒲草等编制的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