镗
拼音:táng
释义:1.加工切削机器零件上已有的钻孔。
组词
镗床 镗孔 铿镗 镗锝拼音
táng笔顺
丿 一 一 一 𠄌 丨 丶 丿 丶 ㇇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tāng的字 拼音为tang的字基础解释
用镗床切削机器零件上已有的孔眼。详细解释
〈名〉
加工零件内孔的一种方法 。
如:镗床;坐标镗床;镗刀
〈动〉
用镗孔刀内旋切 。
如:镗孔
另见 tāng
〈象〉
钟鼓的声音或敲锣的声音
镗,钟鼓之声。从金,堂声。——《说文》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又如:镗鞳(钟鼓声);镗镗(钟鼓声)
另见 táng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镗镗-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鏜鏜
镗镗-辞源3同:鏜鏜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áng
1、[镗床]táng chuáng
金属切削机床,用来加工工件上已有的孔眼,也可钻孔。加工时工件固定在工作台上,镗刀装在旋转的金属杆上切削。
2、[镗孔]táng kǒng
简称“鏜”。在镗床上加工工件上已有的孔眼,用以提高孔的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同时保证孔的位置精确。
3、[镗锣]táng luó
一种乐器。直径约两三寸的铜盘,旁边穿两个孔眼扣结绳子,一手提着,一手用木板敲打发声。中国歌谣资料《济南民歌·眼泪流湿破棉袄》:“十八个公,十八个婆,十八个小叔擎镗锣,十八个小姑使唤我。”
4、[镗鎝]táng dā
1.亦作"镗鞳"。 2.钟鼓声。 3.泛指乐声。 4.形容波涛或水浪拍击物体的声响。
5、[镗镗]táng táng
象声词。常形容鼓声、钟声、锣声和其他金属器声。
6、[镗锝]táng dé
1.亦作“ 鏜鞳 ”。钟鼓声。 隋 江总 《横吹曲》:“鏜鎝《渔阳掺》,怨抑胡笳断。” 唐 白居易 《敢谏鼓赋》:“音鏘鏘以鏜鞳,响容与以徘徊。” 宋 司马光 《迂书·言戒》:“夫鐘鼓叩之然后鸣,鏗訇鏜鎝,人不以为异也。” 唐 徐浩 《谒禹庙》诗:“不復闻 夏 乐,唯餘奏 楚 幽。婆娑非舞羽,鏜鎝异鸣球。” 2.形容波涛或水浪拍击物体的声响。 宋 苏轼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鎝之声。” 宋 范成大 《烟江迭嶂》诗:“水空发声夜鏜鞳,中有晴江烟嶂迭。”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过 焦山 正 江 水瀰漫时,僧人指示瘞鹤铭处,惟从波涛鏜鞳中想像之,实无所见也。”
7、[镗威]táng wēi
谓击鼓助威。
8、[锒镗]láng táng
见“鋃鐺”。
9、[铿镗]kēng táng
象声词。形容冰碎裂时的声响。
tāng
1、[窾坎镗鞳]kuǎn kǎn tāng tà
击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