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dī

释义:1.古时候用兽皮做的一种鞋。2.(Dī)姓。

组词

狄鞮 东鞮 鞮芬 鞮革 鞮海 鞮汗 鞮寄 鞮屦 鞮象 白铜鞮 铜鞮曲 鞮鞻氏 渤鞮海 象寄译鞮 鞮译象寄

拼音

笔顺

𠃍 𠃍 丿

同音字

拼音为dī的字 拼音为di的字

基础解释

古代的一种皮鞋。

详细解释

〈名〉

  1. 古代用皮制的鞋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鞮-中華語文大辭典

鞮ㄉ丨dī1.〈書〉古代皮製的鞋。2.〈書〉古代對西北一帶外族的稱呼。3.姓。

鞮-汉语大词典

鞮dī
ㄉ〡
〔《广韵》都奚切,平齐,端。〕
1.革履。皮鞋的古称。
●《急就篇》卷二:“靸鞮卬角褐袜巾。”
颜师古注:“鞮,薄革小履也。”
●唐韩翃《送巴州杨使君》诗:“前驱锦带鱼皮鞮,侧佩金璋虎头绶。”
●明袁宏道《甃路疏》:“计纨其衣者,一春当费鞮二緉。”
2.翻译的古称。指把别种语言译成汉语。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郑玄注:“鞮之言知也。”
●孔颖达疏:“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其通传西方语官谓之狄鞮者,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其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若鞮]ruò dī

匈奴语“孝”的意思。

2、[铜鞮]tóng dī

1.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左传·成公九年》:“秋,郑伯 如 晋,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杜预 注:“铜鞮,晋 别县,在 上党。”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杜预 注:“铜鞮,晋 离宫。”杨伯峻 注:“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唐 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玉垒城 边争马走,铜鞮 市里共乘舟。”宋 张孝祥《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明 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铜鞮曲”。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3、[鞮鍪]dī móu

亦作“鞮瞀”。古代战士的头盔。

4、[革鞮]gé dī

皮鞋。

5、[鞮屦]dī jù

1.革履。 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

6、[鞮鞪]dī móu

即鞮鍪。

7、[鞮靺]dī mò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8、[鞮鞻]dī lóu

1.鞮鞻氏。 2.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

9、[译鞮]yì dī

翻译。

10、[鞮汗]dī hàn

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11、[络鞮]luò dī

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12、[鞮寄]dī jì

翻译。

13、[鞮瞀]dī mào

见“鞮鍪”。

14、[东鞮]dōng dī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15、[鞮象]dī xiàng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16、[象鞮]xiàng dī

见“象寄译鞮”。

17、[鞔鞮]mán dī

皮鞋。

18、[鞮芬]dī fēn

古代 西域 香名。

19、[鞮革]dī gé

皮制的鞋。

20、[寄鞮]jì dī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21、[狄鞮]dí dī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 2.古地名。

22、[渤鞮海]bó dī hǎi

湖名。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鞮的反义词 鞮的近义词 鞮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鞮能组什么词
  • 鞮能组什么词语
  • 鞮可以组什么词
  • 鞮可以组什么词语
  • 鞮字可以组什么词
  • 鞮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鞮字能组什么词
  • 鞮字能组什么词语
  • 鞮字开头的成语
  • 鞮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