鉄
拼音:tiě
释义:1.同“鐵”。
组词
踣鉄 铜山鉄壁拼音
tiě笔顺
丿 丶 一 一 丨 丶 丿 ㇀ 丿 一 一 丿 ㇏同音字
拼音为zhí的字 拼音为zhi的字基础解释
同“鐵”。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鉄-漢語大字典鉄
鉄(一)zhí 《集韻》直質切,入質澄。
同“紩”。1.索。《方言》卷九“車下鐵,陳、宋、淮、楚之間謂之畢”清戴震疏證:“各本鉄☀作鐵,非也。《玉篇》云:‘紩,索也。古作鉄。’據此,紩乃本字,鉄即其假借字。”《玉篇·金部》:“鉄,古文紩。”《集韻·質韻》:“紩,索也。或从金。”2.缝,用针线连缀。《集韻·質韻》:“紩,《説文》:‘縫也。’或从金。”《字彙·金部》:“鉄,以鍼鉄衣也,與紩同。”
(二)tiě
同“鐵”。《字彙·金部》:“鉄,今俗為鐵字,非。”清畢沅《經典文字辨證書·金部》:“鉄”,同“鐵”。《宋元以來俗字譜》:“鐵”,《古今雜劇》、《三國志平話》、《太平樂府》等作“鉄”。
1、鉄釋文:古紩字。見《玉篇》。〔俗用爲鐵字。誤〕。
2、紩讀音:直質切,音秩,敕栗切,音抶,質韻。釋文:
❶縫也。見《說文》。《段注》:黹下云。鍼縷所縫衣也。縫下云。以鍼~衣也。凡鍼功曰~。
❷納也。索也。古作鐵。見《玉篇》。
3、鐵讀音:他結切,天入聲,㞕韻。釋文:
❶黑金也。見《說文》。
〔按~爲化學原質之一。色藍灰。顆粒爲立方形。或方橄欖形。結力最大。亦能打薄引長。易收吸~電氣。而純者則又易散。純者爲孰~。其性柔。含炭者爲鋼。爲生~。其性堅。嘗之皆微澀。摩擦嗅之皆微臭。遇燥空氣不改變。遇溼空氣則生~鏽。凡自然純者。各處皆罕見。原子量五六、零零。考得期上古。英文Ferrum。
❷喩色黑曰~。《禮記月令》:乘玄路。駕~驪。
〔注〕:~驪、色如~。
❸喩貞勁曰~。《宋史趙抃傳》:趙抃爲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倖。聲偁凛然。京師目爲~面御史。
❹喩剛銳曰~。《晉書赫連勃勃載記》:下書曰。今改姓曰赫連氏。其非正統。皆以~伐爲氏。庶朕宗族子孫剛銳如~。皆堪伐人。
❺喩堅定曰~。《文心雕龍祝盟》:劉琨~誓。精貫霏霜。
❻地名。《春秋哀二年》:戰于~。
〔注〕:~、衞地。在戚城南。〔當今直隸開縣南〕。
❼山名。一在今直隸臨城縣西南。一在今四川井研縣東北。
❽丘名。《水經河水》:東逕~丘南。
〔按在今直隸開縣北〕。
❾水名。《明一統志》:~赤河在澂江府路南州西四十里。〔當今雲南路南縣境〕。
❿州名。遼置。屬東京道。當今奉天蓋平縣東北。
〔又〕:元置。屬陝西省。當今甘肅岷縣東。
⓫~裏。河名。《明一統志》:~裏河在開封府独縣西南三十五里。〔當今河南独縣境〕。
⓬~甕。城名。《明一統志》:~甕城在鎭江府。吳孫權所築。〔今江蘇丹徒縣城〕。
⓭~勒。國名。《唐書太宗紀》:幸靈州。次涇陽。頓~勒囘紇等十一姓。各遣朝貢。
⓮~樹。木名。〔楊萬里詩〕:~樹還如九節蒲。
〔注〕:嶺南有~樹。葉如蒻而紫。
〔又〕:~力。木名。《明一統志》:潯州府土產~力木。
⓯~葛。藥名。《木草綱目》:~葛生山南峽中。葉似枸独。根如葛黑色。
〔又〕:~線草。亦藥名。《本草綱目》:~線草。生饒州。三月。采根陰乾。
⓰齧~。獸名。貘也。《神異經中荒經》:南方有獸。名曰齧~。
⓱吐~。蟲名。《海物索隱》:吐~、一名泥螺。出南田者佳。
⓲~擺。嵩高也。《古今詩話》:宋余靖使契丹。爲胡語詩。聖壽~擺俱弗忒。
⓳~馬。簷鈴也。《芸窗私志》:唐玄宗作薄玉龍數十枚。以縷線懸於簷外。夜中因風相擊。聽之與竹無異。民間效之。以什駿代。今~馬是其遺制。
〔又〕:琴名。《古琴疏》:沈玩琴曰。霜霄~馬。
⓴~布衫。練刀避兵之術也。《閱微草堂筆記》:爾之避兵。~布衫也。
〔按卽拳勇符咒異術〕。
㉑姓也。宋~南仲。明~鉉。
4、鐵讀音:徒結切,音絰,㞕韻。釋文:利~也。見《集韻》。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iě
1、[踣鉄]bó tiě
见“踣铁”。
2、[铜山鉄壁]tóng shān tiě bì
见“铜山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