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lù

释义:1.亦作“錄”。2.登记以便存查。3.簿籍;册籍。4.文体名。古代一种应用文。5.抄写;誊录。6.收藏;收集。7.采取;采用。8.收留;收容。9.拘捕。10.检束。11.统领;管领。12.次第。13.谈说。14.通“禄”。15.通“碌”。参见“録録”。16.通“籙”。参见“録紀”。17.通“緑”。青黄色。参见“録蘭”。18.记录;记载。19.文体名。史籍志书类。20.文体名。目录。21.文体名。记事文。22.指录用;任用。23.指查抄。参见“攝録”。24.通“緑”。利剑名。

组词

板録 督録 符録 骨録 點將録 登科録 量才録用 量材録用

拼音

笔顺

丿 丿 𠃍 丿

同音字

拼音为lù的字 拼音为lu的字

基础解释

见“录”。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録-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録-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録 lù
❶記載,登記。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
~功而與官。
又記載言行和事物的册籍。
如歐陽修《集古録》。今有熟語「備忘録」。
引録取,任用。
《論衡·别通》:
或觀讀采取,或棄捐不~。
柳宗元《爲裴中丞賀克東平赦表》:
無不甄(zhēn)~。(甄:審查,鑒别。)
引收集,收納。
《世説新語·政事》:
官用竹,皆令~厚頭,積之如山。
❷抄録,寫(後起意義)。
《宋史·選舉志一》:
八年始置謄~院,令封印官封試卷,付之集書吏~本。(置:設立。集書吏:文書。)
❸lǜ。審查記録囚犯的罪狀。
《漢書·何武傳》:
及武爲刺史,行部~囚徒。
❹逮捕。
《世説新語·政事》:
王安期作東海郡,吏~一犯夜人來。(吏:差役。犯夜人:觸犯夜行禁令的人。)
❺總領。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亮以丞相~尚書事。(尚書:官名。)
❻次第。
《國語·吴語》:
今大國越~,而造於敝邑之軍垒。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跋録]bá lù

题跋收录。《四游记·八仙求文老子》:“吾今将原著经典,尽行跋録,藏之九重天外,不復与人世作舟楫矣。”

2、[雀録]què lù

见“雀籙”。

3、[録目]lù mù

目录。

4、[历録]lì lù

文采貌。

5、[大録]dà lù

1.总录、总领。 2.指国史。

6、[执録]zhí lù

逮捕。

7、[録音]lù yīn

用机械、光学或电磁等方法把声音记录下来。亦指用上述方法录制下来的音响材料。陈原《社会语言学》9.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和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花城》1981年第5期:“我可以给您放段录音。”

8、[农録]nóng lù

指《神农本草经》。传说 神农氏 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并编录为书。

9、[武録]wǔ lù

武举及第人的名册。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褐盖》:“今年閲武録,其人已用锦衣籍,登武进士矣。”

10、[録兰]lù lán

绿襴,下截加绿的襴衫。文士之服。

11、[録供]lù gòng

法律上指讯问时记录当事人说的供词。如:到审讯时须详细录供。

12、[録遗]lù yí

清 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

13、[録记]lù jì

记录。

14、[録符]lù fú

即竹使符。为 汉 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15、[缮録]shàn lù

誊写。

16、[防録]fáng lù

防范和管束。

17、[録像]lù xiàng

亦作“录相”。用光学或电磁等方法把图像记录下来。亦指记录下来的图像。

18、[钧録]jūn lù

犹重用。

19、[乐録]lè lù

记载音乐的册籍。 宋 梅尧臣 《击瓯赋》:“是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自然之气,况此曾何参於乐録之目乎?”

20、[録图]lù tú

即图箓。图谶符命之书。録,通“籙”。

21、[道録]dào lù

负责道教事务的官员。

22、[详録]xiáng lù

详尽记载。《公羊传·成公八年》“録 伯姬 也”汉 何休 注:“伯姬 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録其礼,所以殊於众女。”《汉书·东方朔传赞》:“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 朔,故详録焉。”《旧唐书·职官志二》:“其十五日详録典正,辞理兼举,为文史之最。”

23、[摘録]zhāi lù

摘要抄录;选取抄录。

24、[司録]sī lù

官名。

25、[箸録]zhù lù

记载;记录。

26、[録籍]lù jí

记载官俸等级的簿册。録,通“禄”。

27、[七録]qī lù

1.书名。是继汉刘歆《七略》、南朝齐王俭《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南朝梁阮孝绪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 2.宋代福建莆田郑寅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28、[令録]lìng lù

宋 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29、[逸録]yì lù

失传的记载。

30、[齿録]chǐ lù

1.收录;录用。《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前后奉表,贡使相望……未审津涂寇险,竟不仰达,为天朝高远,未蒙齿録?”宋 王安石《辞赴阙状》:“辠逆餘生,尚蒙齿録,非臣陨首所能报称。”康有为《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魄行路隅,谁肯加齿録?” 2.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试录齿录》:“科场试録齿録,其来已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九少年也。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録,急借披读,真子也。”

31、[録白]lù bái

宋 时枢密院承旨起草的文件。

32、[谶録]chèn lù

谶书的目录。

33、[要録]yào lù

录要,辑要。常用作书名。如: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宋 汪藻《靖康要录》;宋 蒲处贯《保生要录》。

34、[譔録]zhuàn lù

编集叙录。

35、[杂録]zá lù

1.古代史学体裁之一种。 2.古人多以此为书名。如:《新唐书·艺文志二》有郑处诲《明皇杂録》二卷,房千里《投荒杂録》一卷。

36、[移録]yí lù

照原文抄写。

37、[遗録]yí lù

遗弃不取,也可指前人的语录。

38、[梅録]méi lù

见“梅禄”。

39、[旁録]páng lù

广泛抄录。

40、[参録]cān lù

参与总领。录,总领。东汉 尚书之权超过三公,自 安帝 顺帝 后,大将军及三公执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帝后家专政,三公仅得参预,故称“参録”。《后汉书·安帝纪》:“夏四月丁酉,太尉 冯石 为太傅,司徒 刘熹 为太尉,参録尚书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詔以 司空越 为太傅,与 顒 夹辅帝室,王戎 参録朝政。”《三国演义》第二回:“次日,太后命 何进 参録尚书事,其餘皆封官职。”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録的反义词 録的近义词 録的同音词 绿 鹿

大家都在搜

  • 録能组什么词
  • 録能组什么词语
  • 録可以组什么词
  • 録可以组什么词语
  • 録字可以组什么词
  • 録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録字能组什么词
  • 録字能组什么词语
  • 録字开头的成语
  • 録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