塾
拼音:shú
释义:1.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组词
公塾 塾徒 邨塾 村塾 党塾 东塾 塾师 私塾 两塾师 书塾本 家塾本 家塾刻本拼音
shú笔顺
丶 一 丨 𠃍 一 ㇇ 亅 ㇀ 丿 ㇈ 丶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shú的字 拼音为shu的字基础解释
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的地方:私~。~师。见〖私塾〗。详细解释
(形声。从土,孰声。本义:古时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
宫门外两侧房屋,为臣僚等候朝见皇帝之处
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右塾之前。——《书·顾命》
古时又指门内东西两侧的屋
春,[将]出民,里胥平旦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汉书·食货志上》
旧时私人设立的学校
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射垛,箭靶
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 伯升象于塾,旦起射之。——《后汉书》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塾-中華語文大辭典塾ㄕㄨˊshú舊時民間設立的教學場所。[例]私~|村~|家~|義~。
塾-漢語大字典塾
《説文新附》:“塾,門側堂也。从土,孰聲。”鄭珍新附考:“今經典通作塾……其字古作孰而已,後乃加土。”
shú 《廣韻》殊六切,入屋禪。沃部。
(1)古时位于门内外两侧的房屋。《爾雅·釋宫》:“門側之堂謂之塾。”邵晋涵正義引李如圭云:“門之内外,其東西皆有塾。門一而塾四。”晋崔豹《古今注·都邑》:“塾,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衣,熟詳所對之事。塾之言熟也。”《儀禮·士冠禮》:“筮與席,所卦者,具饌於西塾。”鄭玄注:“西塾,門外西堂也。”漢曹操《奏定制度》:“三公列侯,門施内外塾,方三十畝。”《新唐書·百官志》:“設五鼓於太社,執麾旒於四門之塾。”
(2)旧时民间教读的地方。如:私塾;村塾。《禮記·學記》:“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孔穎達疏:“周禮:百里之内,二十五家為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謂民在家之時,朝夕出入,恒受教于塾,故云家有塾。”宋王禹偁《謝除右拾遺直史舘啟》:“鄉庠里塾,從師而纔識姓名。”鲁迅《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现在自然是各式各样的教科书,但在村塾里也还有《三字经》和《百家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ú
1、[私塾]sī shú
中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2、[义塾]yì shú
旧时免收学费的私塾;亦见义学。
3、[村塾]cūn shú
旧时农村中的私塾。也叫村学。
4、[家塾]jiā shú
旧时把教师请到家里来教自己的子弟读书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
5、[塾师]shú shī
私塾的教师。
6、[学塾]xué shú
私塾。
7、[书塾]shū shú
私塾。
8、[蒙塾]méng shú
蒙馆。
9、[门塾]mén shú
1.指闾门两侧之堂,为乡里教化之所。 2.家塾。旧时家庭延师授课的地方。
10、[两塾]liǎng shú
巷门两侧的房屋,古时庶民学舍所在。
11、[训塾]xùn shú
训蒙的学塾。
12、[党塾]dǎng shú
指乡学。
13、[庠塾]xiáng shú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
14、[里塾]lǐ shú
旧时乡里间私人设立的教学场所。
15、[宗塾]zōng shú
教育宗室子弟的学塾。
16、[西塾]xī shú
门外西侧的堂屋。
17、[塾修]shú xiū
同“塾脩”。指塾师的报酬。
18、[乡塾]xiāng shú
旧时农村的私塾。
19、[邨塾]cūn shú
旧时乡村的学塾。
20、[东塾]dōng shú
古代称东侧的厅堂。
21、[逃塾]táo shú
犹逃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周克昌》:“﹝ 周克昌 ﹞至十三四岁,丰姿甚秀,而性不喜读,輒逃塾。”清 龚自珍《丙戌秋作独游法源寺寻丁卯戊辰间旧游遂经过寺南故宅惘然赋》:“髫年抱秋心,秋高屡逃塾。”
22、[公塾]gōng shú
由地方或团体设立的塾馆。
23、[塾脩]shú xiū
指塾师的报酬。
24、[塾徒]shú tú
在私塾就读的学生。
25、[黉塾]hóng shú
学校。
26、[横塾]héng shú
学堂,学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