膰
拼音:fán
释义:1.古代祭祀时用的熟肉。
组词
熊膰 膰俎 邑膰 执膰 膰肉 脤膰 脤膰之国拼音
fán笔顺
丿 𠃌 一 一 丿 丶 丿 一 丨 丿 ㇏ 丨 𠃍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fán的字 拼音为fan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祭祀用的熟肉。2.送给祭肉。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肉,番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同本义
膰,祭余肉。——《广韵》
天子有事膰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生日脤,熟曰膰。——《谷梁传·定公十四年》
祀有执膰,戎有受脤。——《左传·成公十三年》
1. 膰 [fán]
- 膰 [fán]
(形声。从肉,番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 同本义
膰,祭余肉。——《广韵》
天子有事膰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生日脤,熟曰膰。——《谷梁传·定公十四年》
祀有执膰,戎有受脤。——《左传·成公十三年》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膰-漢語大字典膰
(一)fán 《廣韻》附袁切,平元奉。元部。
(1)古代祭祀用的熟肉。《廣韻·元韻》:“膰,祭餘熟肉。”《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鄭玄注:“脤膰,社稷宗廟之肉。”賈公彦疏:“鄭揔云:‘脤膰,社稷宗廟之肉。’分而言之,則脤是社稷之肉,膰是宗廟之肉。”《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杜預注:“膰,祭肉。”《史記·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裴駰集解引王肅曰:“膰,祭肉。”
(2)致送祭肉。《後漢書·列女傳·劉長卿妻》:“沛相王吉上奏高行,顯其門閭,號曰‘行義桓釐’,縣邑有祀必膰焉。”李賢注:“膰,祭餘肉也。尊敬之,故有祭祀必致其餘也。”宋蘇軾《縱筆三首》之三:“明日東家知祀竈,隻雞斗酒定膰吾。”
(3)肝。《玉篇·肉部》:“膰,肝也。”
(二)pán 《集韻》蒲官切,平桓並。
大腹。《集韻·桓韻》:“膰,大腹。”
1、膰讀音:符元切,音煩,元韻。釋文:
❶本作㸋。《說文炙部》:㸋。宗廟火孰肉。春秋傳曰。天子有事㸋焉。以饋同姓諸侯。《段注》:今世經傳多作~作燔。惟許書作㸋。火部燔下云。淵也。是詩作燔爲叚借字。他經作~。乃俗字耳。許稱左傳作㸋。左傳釋文云。~、周禮又作㸋。皆古文之存焉者也。
〔按㸋从炙。炙从肉从火。㸋字去肉存火則成燔。去火存肉則成~矣〕。
❷肝也。見《玉篇》。
2、膰讀音:蒲官切,音槃,寒韻。蒲波切,音婆,歌韻。釋文:大腹也。見《集韻》。
3、蟋釋文:同膰。見《正字通》。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án
1、[膰肉]fán ròu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
2、[邑膰]yì fán
邑,采邑;膰,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
3、[膰俎]fán zǔ
盛膰肉的祭器。亦借指祭肉。
4、[执膰]zhí fán
谓古代于祭祀后向参祭者分祭肉。《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5、[熊膰]xióng fán
即熊掌。《韩非子·内储说下》:“成王 请食熊膰而死,不许,遂自杀。”按,《左传·文公元年》、《史记·楚世家》均作“熊蹯”。参见“熊掌”。
6、[脤膰之国]shèn fán zhī guó
同姓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