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
拼音:hū
释义:1.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2.表示选择的疑问,相当于“呢”。3.表示推测或揣度,相当于“吧”。4.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5.〈书〉用在动词后,引出时间、处所、对象、原因等,作用跟“于”相当。6.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停顿或强调。7.〈书〉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跟“啊”相当。8.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或“呼而告之”。9.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组词
几乎 似乎 近乎 合乎 关乎 在乎 悬乎 断乎 邪乎 于是乎 热乎乎 黑乎乎 肉乎乎 油乎乎 湿乎乎 出乎意料 满不在乎 溜之乎也 神乎其神 之乎者也 忘乎所以 异乎寻常 不亦乐乎 微乎其微拼音
hū笔顺
丿 丶 丿 一 亅上撇短平;点撇左右对称;横画宜长;竖钩端正,居中直下,末端略弯。
同音字
拼音为hū的字 拼音为hu的字基础解释
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 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否~? 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 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 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无须~。出~意料。合~规律。超~寻常。 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郁郁~。迥~不同。确~重要。 7.跟“啊”相同:天~!详细解释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同本义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 。
如:乎号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
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于;在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于;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于;因为;由于;在于 。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于;按照;根据 。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
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
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动〉
〈语〉
〈介〉
〈后缀〉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乎 hū
① 介 相当于“于”。❶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舟中。”《师说》:“生~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沂,风~舞雩。”❷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❸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天理,批大郤。”❹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捕蛇者说》:“吾尝疑~是。” ② 助 语气词。❶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❷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❸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❹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出无车。”❺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 ③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
乎
【子集上】【丿字部】 乎
〔古文〕虖
★【廣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湖。【說文】兮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徐曰】凡名兮皆上句之餘聲。【廣韻】極也。
◎又疑辭。【詩·邶風】胡爲乎中露。【戰國策】彈鋏歸來乎。
◎又呼聲。如魯論,參乎,使乎之類。
★又荒烏切。與呼同。【詩·大雅】於乎小子。【陸德明·音義】於音烏,乎音呼。【吳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曰:徊復翔兮,游飇去復反兮。於乎,今經史於戲,於虖,嗚虖,嗚嘑,於乎相通,皆歎辭。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ū
1、[几乎]jī hū
1.差一点。 2.差不多,接近。
2、[在乎]zài hu
1.在于:东西不~好看,而~实用。 2.在意;介意(多用于否定式):满不~。只要能学会,多学几天倒不~。
3、[近乎]jìn hū
接近于。
4、[热乎乎]rè hū hū
状态词。形容热和(rè·huo)。
5、[出乎意料]chū hū yì liào
指出人意料。
6、[似乎]sì hū
仿佛;好像:他~了解了这个字的意思,但是又讲不出来。
7、[胖乎乎]pàng hū hū
状态词。形容人肥胖。
8、[关乎]guān hū
关系到;涉及:调整物价是~人民生活的大事。
9、[出乎]chū hū
出于,超出。
10、[合乎]hé hū
符合;合于:~事实。~规律。~要求。
11、[确乎]què hū
的确:经过试验,这办法~有效。屋子又宽绰又豁亮,~不坏。
12、[圆乎]yuán hū
圆圆的样子;似圆。
13、[类乎]lèi hū
lèi hu的又音。义同“类乎lèi hu”。
14、[断乎]duàn hū
副词。绝对(只 用于否定式):办此事~不可操之过急。
15、[庶乎]shù hū
几乎,差不多,将近。
16、[洎乎]jì hū
1.等到,待及。 2.和,与。洎,通“暨”。
17、[嗟乎]jiē hū
亦作“嗟呼”。亦作“嗟虖”。叹词。表示感叹。
18、[乎哉]hū zāi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明 刘基《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唐 韩愈《送董邵南序》:“董生 勉乎哉!”
19、[乎而]hū ér
1.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赞叹。 2.“乎”和“而”是文言中常用的虚词,因借以指文言。
20、[矣乎]yǐ hū
语气词连用。矣表示已然或将然,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了吗、了吧等。
21、[乎尔]hū ěr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孟子·尽心下》:“由 孔子 而来,至於今百有餘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赵岐 注:“乎尔者,叹而不怨之辞也。” 2.语气助词。表询问。《穀梁传·庄公三十年》:“何善乎尔?”
22、[谙乎]ān hū
估计;料想。
23、[寒乎]hán hū
方言。畏惧,害怕。
24、[何乎]hé hū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5、[险乎]xiǎn hū
差一点(发生不如意的事)
26、[至乎]zhì hū
1.犹至于。到;达到。乎,表趋向的助词。《墨子·尚贤中》:“请问:天下之贤人将何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哉?”《荀子·劝学》:“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2.犹至于。连词。连接上文,另提一事。晋 阮侃《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是故知吉凶,非为吉凶也。故其称曰无远邇幽深,遂知来物,不曰遂为来物矣;然亦卜之,尽理所以成相命者也。至乎卜世与年,则无益于 周 録矣。”
27、[咋乎]zǎ hū
见“咋呼”。
28、[讴乎]ōu hū
犹呜呼的意思。
29、[於乎]wū hū
同“呜呼”
30、[芒乎]máng hū
见“茫乎”。
31、[思乎]sī hū
方言。想,考虑。
32、[使乎]shǐ hū
《论语·宪问》:“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33、[况乎]kuàng hū
亦作“况乎”。连词。何况;况且。
34、[搀乎]chān hū
干预。
35、[乎来]hū lái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和感叹。
36、[恶乎]wū hū
1.疑问代词。犹言何所。《公羊传·庄公十二年》:“鲁侯 之美恶乎至?”何休 注:“恶乎至,犹何所至。”《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恶乎定?”赵岐 注:“问天下安所定,言谁能定之?”《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梁、齐、楚、赵 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三川震》:“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明 刘基《郁离子·瞽瞶》:“日与天同其久者也,恶乎亡?”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四:“由 庄 十二年《公羊传》注及《孟子》注推之,则‘恶乎用吾情’,即‘何所用吾情’;‘恶乎淫’,即‘何所淫’。盖‘恶’本训‘何’,‘恶乎’,犹言何所,不必训为‘於何’也。” 2.叹词。呜呼。《韩诗外传》卷二:“次及 晏子,捧杯血,仰天叹曰:恶乎!崔子 将为无道而杀其君。”
37、[嫌乎]xián hū
见“嫌唬”。
38、[繇乎]yáo hū
由于。繇,通“由”。
39、[噫乎]yī hū
叹词。表示慨叹。
40、[严乎]yán hū
犹俨然。庄重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