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
拼音:jiān
释义:1.亦作“椾”。2.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3.同“牋”。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笺多用以上皇后、太子、诸王。4.同“牋”。精美的小幅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信笺。5.同“牋”。指信札。6.见“箋箋”。浅小貌。喻见识浅狭。
拼音
jiān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一 ㇂ 丿 丶 一 ㇂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jiān的字 拼音为jian的字基础解释
见“笺”。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箋-中華語文大辭典箋笺ㄐ丨ㄢjiān1.古籍經傳的注解。[例]~注。2.寫信、題字用的紙。[例]紅~|錦~。3.泛指信件。[例]短~|信~。
箋-漢語大字典箋
〔笺〕
《説文》:“箋,表識書也。从竹,戔聲。”
jiān 《廣韻》則前切,平先精,元部。
(1)古书注释的一种。《説文·竹部》:“箋,表識書也。”徐鍇繫傳:“於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段玉裁注:“鄭《六藝論》云:‘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按:注《詩》偁箋,自説甚明。”《後漢書·儒林傳下·衛宏》:“馬融作《毛詩傳》,鄭玄作《毛詩箋》。”
(2)古代公文的一种体裁。《廣雅·釋詁四》:“奏、箋、表、詔……書也。”清王筠《説文句讀·竹部》:“漢末人上書曰‘箋’,亦曰表也。《文心雕龍》曰:‘牋(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北堂書鈔》卷七十九引應劭《漢官儀》:“孝廉年未五十,先試箋奏。”《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九年》:“欲令蔡徵為叔寳作降箋,命乘騾車歸己,事不果。”
(3)书信。宋曾鞏《回泉州陳都官啓》:“豈期厚眷,特枉長箋。”巴金《还魂草》一:“然而今天在林那里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
(4)供题诗、写信等用的精美纸张。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唐李商隱《送崔珏往西川》:“浣花箋紙桃花色,好好題詩詠玉鈎。”《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兩邊一副箋紙的聯,上寫着:‘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清陳學洙《悼内》:“略記紅箋留片語,一鈎新月照愁顔。”
(5)名片;名刺。明田汝成《熙朝樂事》:“姻友投箋互拜。”
(6)把书简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集韻·先韻》:“箋,編也,古者書紀其事以竹編次為之。”
(7)云。《廣雅·釋言》:“箋,云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iān
1、[贡箋]gòng jiān
1.谓奉上信函。椾,同"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