贋
拼音:yàn
释义:1.亦作“贗”。2.假;伪造。
组词
贋本拼音
yàn笔顺
一 丿 丿 丨 丿 丨 丶 一 一 一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yàn的字 拼音为yan的字基础解释
见“赝”。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赝
贋-漢語大字典贋
〔赝〕
y鄋
假的;伪造的。唐韓愈《酬崔十六少府》:“前計頓乖張,居然見真贋。”清魏源《默觚上·學篇十》:“彼炫鬻于市而人莫顧者,贋且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你那裏是甚麽金石家,竟是一個製造贋鼎的工匠!”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àn
1、[贋押]yàn yā
假冒的签押。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杨和王相字》:“司帑老于事王者,持券熟视久之,曰:‘尔何人?乃敢作我王贋押来脱吾钱!吾当执汝诣有司。’”
2、[贋手]yàn shǒu
指伪造古代名人手笔的人。明 文震亨《长物志·书画》:“至於临摹贋手,落墨设色,自然不古,不难辨也。”
3、[贋体]yàn tǐ
伪体。指诗歌创作中不合正体的写法。《龚自珍全集·语录》:“此种稍滑,惧开贋体。”
4、[贋品]yàn pǐn
伪造的东西。多指书画文物。清 蔡云《癖谈》卷二:“而究以年代荒远,人反疑为贋品,斯仍归於不幸也。”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至于拓片两包,是都收到的,‘君车’画象确系赝品,似用砖翻刻,连 簠斋 印也是假的。”秦牧《艺海拾贝·细节》:“在艺术史上有过许多这类的逸话:人们从一些事理的微小的裂缝中发现了可以乱真的赝品。”
5、[贋迹]yàn jì
见“贋迹”。。。亦作“贗蹟”。伪造的书画墨迹。清 王夫之《后雁字诗》之十九:“贋迹徒相似,鸿儒亦借誉。”清 方文《赵山子斋头看沉石田画》诗:“贋蹟无非 沉石田,此图山水是真传。”张珩《怎样鉴定书画》四:“不少赝迹上的伪 宣和 玺,往往是漫无规律,乱打乱盖的。”
6、[贋笔]yàn bǐ
赝作,代笔。明 吴炳《绿牡丹·辨赝》:“看些二人,皆属贋笔,前番试作,未必果出本领。”
7、[贋鼎]yàn dǐng
《韩非子·说林下》:“齐 伐 鲁,索谗鼎,鲁 以其鴈往,齐 人曰:‘鴈也。’鲁 人曰:‘真也。’”后因以“贋鼎”指仿造或伪托之物。明 袁中道《<袁中郎先生全集>序》:“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贋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你那里是甚么金石家,竟是一个製造贋鼎的工匠!”陈春生《壬寅洪全福广州举义记》:“英 官以 粤 吏越境诱捕国事犯,加以谋杀,且又属贋鼎,大碍 香港 治安,向 粤 吏严重交涉。”
8、[贋讬]yàn tuō
谓假借他人名义。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五行》:“唐 褚遂良 尝奉勅写一百本(《阴符》),至 李筌 始贋託 轩后 以欺人。”清 何琇《樵香小记·五言诗》:“惟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虞姬 诗,已全作五言,此不可晓,即曰 陆贾 贋託,贾 亦 虞姬 同时人也,岂 守节 所见之本,后来又有所窜入歟?”
9、[贋本]yàn běn
亦作“贗本”。伪托名家手笔的书画、碑帖、刻本。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后因召至 长安,上作贗本出示,以试之。”元 顾瑛《题侄良用临赵魏公<霜浦渔舟图>》诗:“《兰亭》贋本永宝世,藏护不减囊中珍。”清 戴熙《古钱丛话》卷二:“余见石刻瘦金书数种,神气皆不及此钱,岂贗本耶?”
10、[贋作]yàn zuò
1.伪托的作品。宋 陆游《入蜀记》卷三:“然观 太白 此歌,高妙乃尔,则知《姑熟十咏》决为贋作也。”明 杨慎《蛙鸣》:“然《元经》非出 文中子,盖 阮逸 贗作耳。”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才明白自己原来读的其实并不都出于 汉、魏、六朝 时期人的手笔,其中有不少乃是 宋 明 时人的赝作。” 2.伪造。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东坡 守 杭,所属尝申漏税,乃远方获荐士,以裹粮置货封掩,贋作某上 杭州 知府 苏内翰。”明 冯梦龙《智囊补·察智·千里急》:“余意棍殴处,未有不致命且折,亦未有不肿且裂者,无之,是必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