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
拼音:fěng
释义:1.用含蓄尖刻的话批评、劝告或讥笑。2.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组词
讽谏 讥讽 讽呗 讽刺 讽喻 讽采 嘲讽 讽诵 讽嘲 冷嘲热讽 借古讽今 讽刺舞蹈 讽德诵功 讽多要寡 讽一劝百 劝百讽一拼音
fěng笔顺
丶 ㇊ 丿 ㇈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fěng的字 拼音为feng的字基础解释
1.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讥~。嘲~。冷嘲热~。 2.背诵;诵读:~诵。~读。~经。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同本义
讽,诵也。——《说文》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少不讽。——《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
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唐· 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又如:讽味(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讽经(念经);讽书(背书);讽术(背诵经艺)
婉言微辞或指责
讽,谏也。——《广雅》
论礼有五,谏讽为上。——《后汉书·李云传》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后汉书·张衡传》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规劝
而呤咏情性,以讽某上。——《文心雕龙》
又如:讽谏(用委婉的话来劝谏);讽诫(讽谏告诫);讽一劝百(辞赋之文,旨在讽谏,故因一事而起讽,以百事劝戒为终结)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讽讽-汉语大词典讽讽谓以讽喻为意。
●邓方《论诗》:“岧岧元遗山,兀兀虞道园,讽讽高青邱,恻恻吴梅村。”
同:諷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ěng
1、[讽刺]fěng cì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画。用话~了他几句。
2、[嘲讽]cháo fěng
嘲笑讽刺。
3、[讥讽]jī fěng
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的口吻。
4、[反讽]fǎn fěng
从反面讽刺;用反语进行讽刺:这篇杂文充满了强烈的~意味。
5、[讽喻]fěng yù
一种修辞手段。用说故事等方式,含蓄婉转地说明事物的道理。
6、[讽诵]fěng sòng
1.抑扬顿挫地诵读:~古诗。 2.背诵。
7、[讽切]fěng qiē
讽喻切责。
8、[诵讽]sòng fěng
讽诵,吟咏。
9、[讽职]fěng zhí
谏官之职。
10、[讽告]fěng gào
以委婉的话语告知。
11、[讽励]fěng lì
见“讽厉”。
12、[讽辞]fěng cí
讽喻之辞。
13、[讽讥]fěng jī
讽谏。
14、[讽绎]fěng yì
讽诵推究。
15、[吟讽]yín fěng
1.作诗。亦谓作诗讽刺。《宋书·袁粲传》:“好饮酒,善吟讽,独酌园庭,以此自适。”唐 韩偓《<香奁集>序》:“大道入关,緗帙都坠,迁徙不常厥居,求生草莽之中,岂復以吟讽为意?”宋 刘克庄《和南塘食荔叹》:“在昔 唐 家充岁贡,吟讽何止 杜陵翁。” 2.谓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南史·王筠传》:“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此皆流丽有情致,可吟讽也。”清 陈裴之《香畹楼忆语》:“姬独举《雪中人》‘可人夫壻是 秦嘉,风也怜他,月也怜他’数句,吟讽不輟。” 3.借指诗歌。明 李东阳《集句后录小引》:“幽情鬱思,欲託之吟讽而未能者,略寻往年故事,集古句以自况。”
16、[讽采]fěng cǎi
讽诵领会。
17、[讽术]fěng shù
背诵经艺。
18、[讽论]fěng lùn
讽喻议论。
19、[讽厉]fěng lì
1.亦作“讽励”。暗示、督促。晋 袁宏《后汉纪·章帝纪上》:“竇后 诬言欲咒诅。上信之,出贵人姊妹於丙舍,使小黄门 蔡伦 考之。竇后 讽厉考者,皆致以巫蛊事送暴室。” 2.教诲勉励。《宋书·刘劭传》:“上时务在本业,劝课农桑,使宫内皆蚕,欲以讽励天下。”宋 欧阳修《荐布衣苏洵状》:“往时自国家下詔书,戒时文,讽励学者以近古,盖自 天圣 迄今二十餘年。”《明史·杨靖传》:“帝製《大誥》,举通政使 蔡瑄、左通政 茹瑺、工部侍郎 秦逵 及 靖 以讽厉之。”
20、[抽讽]chōu fěng
研读。
21、[雅讽]yǎ fěng
谓委婉地讥讽。
22、[讽兴]fěng xīng
借物起兴以讽喻。
23、[讽咏]fěng yǒng
1.见“讽咏”。 2.亦作“讽咏”。讽诵吟咏。
24、[讽令]fěng lìng
谓婉言劝使。《旧唐书·僕固怀恩传》:“遵庆 既至,怀恩 抱其足号泣而诉,遵庆 因宣圣恩优厚,讽令入朝,怀恩 许诺。”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曾易之 ﹞知 信州 玉山县,坐法失官。閒居十餘年,执政怜之,讽令至京师。”
25、[讽玩]fěng wán
见“ 讽翫 ”。
26、[乐讽]lè fěng
唐 元稹 曾于 元和 中汇其诗作为十体,乐讽为其中之一。其所作《叙诗寄乐天书》云:“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为乐讽。”
27、[讽诫]fěng jiè
讽谏告诫。
28、[朗讽]lǎng fěng
高声讽诵。
29、[讽动]fěng dòng
用暗示的言行来鼓动和影响。
30、[讽诏]fěng zhào
讽喻告诫。
31、[托讽]tuō fěng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延年《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32、[讽书]fěng shū
背书。《汉书·艺文志》:“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文字》:“古者,十年入小学,学书计,十七能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33、[讽勉]fěng miǎn
教诲劝勉。
34、[讽呗]fěng bài
诵念佛经。《新唐书·王缙传》:“禁中祀佛,讽唄斋薰,号‘内道场’。”清 陈维崧《万年欢·赠宋子犹先生七十次朱致一原韵》词:“菰芦景略谁知,向窗前讽唄,肆上丸药。”
35、[讽籀]fěng zhòu
讽读。
36、[讽意]fěng yì
讽喻之意。
37、[讽道]fěng dào
讽诵称说。
38、[讽示]fěng shì
用含蓄的话暗示。
39、[讽谏]fěng jiàn
用含蓄委婉的话向君主进行规劝。
40、[讽读]fěng dú
诵读。南朝 梁 锺嵘《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唐 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前时所枉文章,讽读累日,辱致来简,受赐无量。”金 王若虚《<新唐书>辨下》:“年在紈綺,便爱《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