駮
拼音:bó
释义:1.同“駁”。
组词
踳駮 忽雷駮 八百里駮拼音
bó笔顺
一 丨 一 一 丨 𠃌 丶 丶 丶 丶 丶 一 丿 丶 丿 ㇏同音字
拼音为bó的字 拼音为bo的字基础解释
1.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2.古同“驳”。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駮-中華語文大辭典駮驳ㄅㄛˊbó1.〈書〉傳說中的猛獸,形狀如馬,以虎豹為食。2.通「駁」。
駮-中華大字典1、駮讀音:北角切,音剝,覺韻。釋文:
❶~獸如馬。倨牙。食虎豹。見《說文》。《段注》:云如馬。則非眞馬也。如馬倨牙食虎豹。釋獸、毛傳、同。
〔按山海經中曲山。有獸。如馬而身黑。二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名曰~。食虎豹〕。
❷樹名。《詩晨風》:隰有六~。
〔疏〕:~馬。梓楡也。其樹皮靑白~犖。遙視似~馬。故謂之~馬。
❸草名。通瓝。《爾雅釋草》:瓝、九葉。《釋文》:樊本作~。
❹~馬。國名。《正字通》:~馬地近北海。唐永徽中遣使朝賀。
❺同駁。不純也。見〔太玄睟冥~冒睟注〕。
〔按一切經音義引字林。斑~。色不純也。獨斷之~議。司馬相如傳之~犖。或訓改正。或訓采點。皆與駁通〕。
❻通白。《詩有客》:亦白其馬。
〔箋〕:故言亦~以美之。
2、駁讀音:北角切,音博,覺韻。釋文:
❶馬色不純。見《說文》。《段注》:釋嘼曰。駵、白~。邠風毛傳同。謂駵馬發白色也。許說不同者。許意異色成片段者。皆得曰~。引申之、爲凡色不純之稱。
〔按李善注赭白馬賦曰。彤白雜毛曰~。彤、赤也。然則~馬、卽赭白馬〕。
❷乖違也。《唐明皇序》:近觀孝經舊注。舛~尤甚。
❸斑點也。〔蘇頲詩〕:蘚~題詩館。
❹推覆平論有異事進之、曰~。見《文選表注》。
〔按彈~、封~、~議、皆此義〕。
❺牛名。《晉書王濟傳》:有牛名八百里~。
❻果名。《爾雅釋木》:~、赤李。
❼不周普曰~。《漢書谷永傳》:解偏~之愛。
❽龐雜曰~。《范仲淹序》:唐書蕪~。
❾雲開曰解~。〔韓愈碑文〕:雲陰解~。
❿俗謂載卸貨物曰~。如云~船、~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ó
1、[舛駮]chuǎn bó
见“舛驳”。
2、[惷駮]chǔn bó
杂乱。清 钱谦益《复吴江潘力田书》:“大意耑为刊削 有宋 诸人伪注、繆解、烦仍、惷駮之文,冀少存 杜陵 面目。”
3、[封駮]fēng bó
亦作“封驳”。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丞相 王嘉“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东汉 明帝 时,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五代 废。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唐 白居易《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宋 司马光《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清 顾炎武《日知录·封驳》:“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封还”。
4、[反駮]fǎn bó
见“反驳”。
5、[斑駮]bān bó
见“斑驳”。
6、[六駮]liù bó
1.兽名。亦省称“駮”。《尔雅·释畜》:“駮,如马,倨牙,食虎豹。”晋 左思《吴都赋》:“驀六駮,追飞生。”《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 华原 临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2.树木名。即梓榆。《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櫟,隰有六駮。”孔颖达 疏引 陆玑 疏:“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犖,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晋 崔豹《古今注·草木》:“六駮,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驳。”按,《晨风》之“六駮”毛 传以为兽名,但其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以木名相配,当以 陆 疏为长。
7、[芜駮]wú bó
庞杂不纯。宋 范仲淹《述梦诗序》:“《唐书》芜駮,因其成败而书之,无所裁正。”
8、[句駮]jù bó
见“句剥”。
9、[纠駮]jiū bó
见“纠驳”。
10、[议駮]yì bó
见“议驳”。
11、[蓦駮]mò bó
传说中一种跑得极快的猛兽。唐 牛僧孺《玄怪录·古元之》:“及无虎、狼、豺、豹、狐狸、驀駮之兽,又无猫、鼠、猪、犬扰害之类。”
12、[乌駮]wū bó
毛色青白相杂。《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工草隶,善丹青…… 桓温 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
13、[论駮]lùn bó
见“论驳”。
14、[讼駮]sòng bó
争论、喧哗。《墨子·号令》:“围城之重禁……讼駮言语,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説文》云‘駮,兽如马。’‘驳,马色不纯。’据此义当为‘驳’。”
15、[踳駮]chuǎn bó
见“踳驳”。
16、[翠駮]cuì bó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以指骏马。唐 杜甫《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之三:“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仇兆鳌 注:“此云翠駮,即翠黄、翠龙之意。”
17、[指駮]zhǐ bó
见“指驳”。
18、[非駮]fēi bó
见“非驳”。
19、[攻駮]gōng bó
见“攻驳”。
20、[贬駮]biǎn bó
见“贬驳”。
21、[忽雷駮]hū léi bó
唐 初将领 秦叔宝 所乘马名。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秦叔寳 所乘马号‘忽雷駮’,常饮以酒,每于月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 胡公 卒,嘶鸣不食而死。”后用为骏马名。明 高明《琵琶记·杏园春宴》:“俺这里在先有一万匹好马……一丈乌、九花虬、望云騅、忽雷駮、卷毛騧。”
22、[八百里駮]bā bǎi lǐ bó
牛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 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宋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3、[班駮陆离]bān bó lù lí
亦作“班驳陆离”。同“斑駮陆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古瓶》:“器大可合抱,重数十斤,侧有双环,不知何用,班駮陆离。”班,一本作“斑”。清 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此铃金质坚鍊,制度浑朴,班驳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