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
拼音:shè
释义:1.亦作“挕”。2.提起;牵引。3.执持。4.巩固;持久。5.佐理;辅助。6.假代;代理。7.兼职。8.委派。9.唐以后谓诏除而非正命为摄。10.统率;管辖。11.夹处。12.整顿;整饬。13.缘边。参见“攝服”。14.捉拿,拘捕。15.收敛;吸引。16.保养。参见“攝生”、“攝衛”。17.谓神灵鬼怪等以法术摄召人或物。18.拍照。19.借贷。20.音韵学术语。参见“攝音”。21.见“攝攝”。枫的别名。22.春秋时齐地名。在今山东省聊城县境内。23.通“懾”。畏惧;威胁。24.通“躡”。踩;踏。25.姓。春秋楚国有摄叔。见《左传·宣公十二年》。26.见“攝攝”。闪烁貌。
拼音
shè笔顺
一 亅 ㇀ 一 丨 丨 一 一 一 一 丨 丨 一 一 ㇀ 一 丨 丨 一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shè的字 拼音为she的字基础解释
1.提起;牽引。2.執持。3.鞏固;持久。4.佐理;輔助。5.假代;代理。6.兼職。7.委派。8.唐以後謂詔除而非正命為攝。9.統率;管轄。10.夾處。11.整頓;整飭。12.緣邊。參見“攝服”。13.捉拿,拘捕。14.收斂;吸引。15.保養。16.謂神靈鬼怪等以法術攝召人或物。17.拍照。18.借貸。19.音韻學術語。參見“攝音”。20.見“攝攝”。21.春秋時齊地名。在今山東省·聊城縣境內。22.通“懾”。畏懼;威脅。23.通“躡”。踩;踏。24.姓。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攝-中華語文大辭典攝摄1ㄕㄜˋshè1.吸取;收納。[例]~取│~食│勾魂~魄。2.拍攝影像。[例]拍~影片│電影~製團隊。3.代理職務。[例]~政│~理朝政│~行政事。4.〈書〉保養;保重。[例]蓋聞善~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老子‧第五十章》)。5.〈書〉管理;統治。[例]人君者,~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後漢書‧卷六十六‧陳王列傳‧陳蕃》)。6.姓。攝摄2ㄋ丨ㄝˋniè〈書〉太平、安定的。[例]天下~然,人安其生(《漢書‧卷六十四上‧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嚴助》)。
攝-漢語大字典攝
〔摄〕
《説文》:“攝,引持也。从手,聶聲。”
(一)shè 《廣韻》書涉切,入葉書。盍部。
(1)提起;牵曳。《説文·手部》:“攝,引持也。”段玉裁注:“謂引進而持之也。”《論語·鄉黨》:“攝齊升堂。”朱熹注:“攝,摳衣也。”《鹽鐵論·利議》:“造父攝轡,馬無駑良,皆可取道。”宋蘇軾《後赤壁賦》:“予乃攝衣而上。”又捏持;握持。《集韻·帖韻》:“攝,持也。”《戰國策·楚策四》:“左挾彈,右攝丸。”鮑彪注:“攝,引持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
(2)整顿;整饬。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手部》:“凡云攝者,皆整飭之意。”《儀禮·士冠禮》:“加皮弁如初儀,再醮攝酒。”鄭玄注:“攝,猶整也。”賈公彦疏:“謂更撓攪添益,整頓示新也。”《後漢書·銚期傳》:“(期)被創中額,攝幘復戰,遂大破之。”李賢注:“攝,猶正也。”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三:“彼素驕恣,過寬必弛,既弛又將攝之以法,此怨叛所由生也。”
(3)管辖;统领。《字彙·手部》:“攝,摠持也。”漢桓譚《新論·識通》:“漢文帝總攝紀綱,故遂襃增隆為太宗也。”《新唐書·郭子儀傳》:“以(郭)子儀、(李)光弼皆元功,難相臨攝,弟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而不立帥。”王国维《刘氏金石苑稿本跋》:“其为二类所不能摄者,为数至夥颐,则编为《嘉阴簃蒐古汇编》。”又牵制;控制。《國語·晋語一》:“若下攝上與上攝下,周旋不動,以違心目,其反為物用也,何事能治?”韋昭注:“攝,持也。”《隋書·郭榮傳》:“請於州鎮之間更築一城,以相控攝。”
(4)代理;兼理。《廣韻·葉韻》:“攝,兼也。”《論語·八佾》:“官事不攝。”何晏注:“包曰,攝猶兼也。”《左傳·昭公十三年》:“羊舌鮒攝司馬。”杜預注:“攝,兼官。”《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5)佐理;辅助。《字彙·手部》:“攝,佐也。”《詩·大雅·既醉》:“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毛傳:“言相攝佐者以威儀也。”王引之述聞:“攝即佐也。”
(6)保持;巩固。《國語·晋語四》:“故異德合姓,同德合義,義以導利,利以阜姓,姓利相更,成而不遷,乃能攝固,保其土房。”韋昭注:“攝,持也。”又《楚語上》:“悛而不攝,則身勤之,多訓典刑以納之,務慎惇篤以固之。”韋昭注:“攝,固也。”
(7)摄取;吸引。《鶡冠子·世兵》:“使陰陽相攻,死生相攝,氣威相滅,虚實相因。”唐顧况《廣陵白沙大雲寺碑》:“磁石攝鐵,不攝鴻毛。”郭沫若《牧羊哀话》:“早把我的魂魄从海天万里之外摄引到朝鲜来了。”
(8)收拢;敛聚。《字彙·手部》:“攝,收也。”《莊子·胠篋》:“則必攝緘縢,固扃鐍。”成玄英疏:“攝,收。必須收攝箱囊,緘結繩約,堅固扃鐍,使不慢藏。”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崇真寺》:“沙門之體,必須攝心守道,志在禪誦。”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一章:“连忙摄了一下神,一个字一个字把信念完。”
(9)拘捕。《字彙·手部》:“攝,捕也。”《國語·吴語》:“攝少司馬兹與王士五人,坐於王前。”韋昭注:“攝,執也。”《世説新語·方正》:“太尉王淩之妹,坐淩事當併誅,使者徵攝甚急。”《明史·丁瑄傳》:“縣逮(鄧)茂七,不赴,下巡檢追攝,茂七殺弓兵數人。”
(10)保养。《老子》第五十章:“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河上公注:“攝,養也。”宋王讜《唐語林·補遺》:“(裴知古)又善攝衛,開元十三年終,且百歲。”明袁宏道《乞改稿一》:“或者斷緣謝事,静攝數月,庶其有瘳。”
⑪夹箝。《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俞樾平議:“攝,猶籋也。《説文·竹部》:籋,箝也。徐鍇繫傳曰:今俗作鑷,然則攝之通作籋,猶籋之俗作鑷也。籋乎大國之間,猶云夾乎大國之間。”
⑫录。《廣韻·葉韻》:“攝,録也。”
⑬等韵学术语。又称摄音或约摄。即合韵尾相同的不同韵部为一类,每一类以一字标目,如刘鉴《切韻指南》分十六摄,即: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曾、梗、流、深、咸。《康熙字典》卷首所引的《字母切韻要法》分十二摄,即:迦、结、冈、庚、裓、高、该、傀、根、千、钩、歌。
⑭借贷。《集韻·葉韻》:“攝,假也。”《禮記·檀弓上》:“冉子攝束帛乘馬而將之。”鄭玄注:“攝,猶貸也。”孔穎達疏:“謂冉子見孔子使人未至,貸之以束帛乘馬而行禮。”
⑮缘边。《儀禮·既夕禮》:“白狗攝服。”鄭玄注:“攝,猶緣也。”胡培翬正義:“謂以白狗皮為服而緣其邊也。”
⑯通“懾”。畏惧;使畏惧。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謙部》:“攝,叚借為懾。”《左傳·襄公十一年》:“不然,則武震以攝威之。”王引之述聞:“凡懼謂之懾,使人懼亦謂之懾。字通作攝。”《資治通鑑·晋安帝義熙十四年》:“且虜雖得志,不敢乘勝過陝者,猶攝服大威,為將來之慮故也。”胡三省注:“攝,讀曰懾。”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海外諸番》:“誅其首惡大者,亞三等餘黨聞風攝遁。”
⑰通“躡(niè)”。踩;踏。《漢書·張耳陳餘傳》:“吏嘗以過笞餘,餘欲起,耳攝使受笞。”按:《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作“躡之,使受笞”。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躡,一作攝。”
⑱春秋时齐地名。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境内。《左傳·昭公二十年》:“聊、攝以東。”杜預注:“聊、攝,齊西界也。平原聊城縣東北有攝城。”
⑲姓。《姓觿·葉韻》:“攝,《姓考》云:周時有攝國……後為齊大夫采邑,因氏。《千家姓》云:楚郡族。《左傳》楚有攝叔。”《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晋師。”
(二)zhé 《集韻》質涉切,入葉章。盍部。
(1)折叠。《集韻·葉韻》:“攝,曲折也。”《儀禮·士昏禮》:“執皮,攝之。”胡培翬正義:“敖氏云,先儒讀攝為摺,則訓疊也。今人屈物而疊之謂之摺。執皮攝之者,中屈其皮疊而執之也。”《楚辭·莊忌〈哀時命〉》:“衣攝葉以儲與兮。”洪興祖補注:“攝,曲折也。”
(2)龟名。《集韻·葉韻》:“攝,☀名。”又《帖韻》:“攝,小☀名。腹甲屈折解能自張閉者,郭璞説。”
(三)niè 《廣韻》奴協切,入帖泥。
安静;静谧。《集韻·帖韻》:“攝,攝然,安也。”《字彙·手部》:“攝,静謐也。”《漢書·嚴助傳》:“天下攝然,人安其生。”顔師古注引孟康曰:“攝,安也。”
(四)shà 《集韻》色甲切,入狎生。盍部。
(1)同“翣”。古代棺饰。《集韻·狎韻》:“翣,《説文》:‘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下垂。’或作攝。”
(2)古代祭祀之位,形状像腰扇。《左傳·昭公十八年》:“使子寬、子上巡羣屏攝,至於大宫。”杜預注:“攝,祭祀之位。”孔穎達疏:“鄭衆云:攝,攝束茅以為屏蔽,其事或當然。”《國語·楚語下》:“屏攝之位,壇場之所。”韋昭注:“屏,屏風也。攝,形如今要扇。皆所以明尊卑,為祭祀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