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
拼音:tì
释义:1.小心谨慎。
组词
警惕 惕励 惕厉 怵惕 惕伏 惕汗 惕号 惕惊 惕兢 惕栗 警惕性 朝乾夕惕 惶惶惕惕 魂惊魄惕 夕夕惕危 神竦心惕 寅忧夕惕 朝前夕惕 昼警夕惕拼音
tì笔顺
丶 丶 丨 丨 𠃍 一 一 丿 𠃌 丿 丿“忄”竖画正直,两点居竖画中上部。“易”上框横画均匀,边竖端正,大小适中。下部取左斜势,斜向笔画均匀、平行。
同音字
拼音为tì的字 拼音为ti的字基础解释
1.小心:警~。 2.害怕:怵(chù)~。详细解释
〈动〉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惕惕-辞源3【惕惕】憂懼。詩 陳風 防有鵲巢:“誰侜予美,心焉惕惕。”國語 晉四:“君若恣志以用 重耳,四方諸侯,其誰不惕惕以從命!”
惕惕-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惕惕ㄊㄧˋ ㄊㄧˋtì tì①憂心、恐懼。《詩經.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誰侜予美,心焉惕惕。」《國語.楚語上》:「不然,是三城也,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②悅愛。《爾雅.釋訓》:「忯忯、惕惕,愛也。」明.張爾岐〈辨志〉:「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啞啞以笑,蠕蠕以動,惕惕以息,無以異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ì
1、[警惕]jǐng tì
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警觉:~敌人的破坏活动。提高~。
2、[惕伏]tì fú
恐惧而伏于地。
3、[惕惧]tì jù
戒惧。
4、[惕心]tì xīn
心有所惧。
5、[惕想]tì xiǎng
忧思。
6、[惭惕]cán tì
羞愧惶恐。
7、[惶惕]huáng tì
惶恐戒惧。
8、[祗惕]zhī tì
敬慎恐惧。
9、[惕惊]tì jīng
惊恐。
10、[遽惕]jù tì
惶恐戒惧。
11、[震惕]zhèn tì
震惊畏惧。
12、[惕然]tì rán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公汗出惕然。”汉 刘向《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唐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宋 陆游《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明 无名氏《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元王 惕然而悟。”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一》:“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13、[兢惕]jīng tì
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唐 白居易《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视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纪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
14、[儆惕]jǐng tì
1.戒惧。 2.指使戒惧。
15、[惕汗]tì hàn
惶恐而汗出。
16、[日惕]rì tì
日日警惕、戒惧。
17、[惕厉]tì lì
警惕;戒惧:日夜~。也作惕励。
18、[詟惕]zhé tì
惊骇。
19、[惊惕]jīng tì
1.惊惧。 2.警惕。惊,通“警”。
20、[惨惕]cǎn tì
悲伤。
21、[忧惕]yōu tì
忧虑戒惧。
22、[惕隐]tì yǐn
辽 官名。《辽史·国语解》:“惕隐,典族属官,即宗正职也。”《辽史·百官志一》:“大惕隐司,太祖 置,掌皇族之政教……惕隐,亦曰梯里已。”《旧五代史·外国传一·契丹》:“其年七月,又遣惕隐率七千骑救 定州,王晏球 逆战於 唐河 北,大破之。”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阿保机 在任联盟长的第二年,即在联盟内设立了一个新官职‘惕隐’。它的职务是管理 迭剌部 贵族的政教,即调节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便确保他们对 阿保机 的服从。”
23、[愁惕]chóu tì
忧惧。
24、[惕慑]tì shè
畏惧。
25、[忷惕]xiōng tì
戒惧。
26、[惕虑]tì lǜ
1.戒慎谋虑。 2.忧虑。
27、[惴惕]zhuì tì
恐惧,忧戚。
28、[愧惕]kuì tì
羞惭而知所戒惧。
29、[惕栗]tì lì
亦作“惕栗”。犹言战战兢兢。
30、[惕号]tì hào
惊恐呼号。
31、[战惕]zhàn tì
惊悸;恐惧。
32、[析惕]xī tì
犹徜徉。
33、[窒惕]zhì tì
恐惧。窒,通“恎”。
34、[忡惕]chōng tì
忧惧。
35、[恐惕]kǒng tì
戒惧。
36、[惕励]tì lì
同“惕厉”。
37、[悚惕]sǒng tì
1.恐惧;惶恐。汉 焦赣《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 黄河,悬水百餘仞,临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清 吴伟业《松鼠》诗:“侧目仍盱睢,奉头似悚惕。” 2.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唐 元稹《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宠过忧来,恩殊感极,彷徨自顾,悚惕难居。”清 陈确《答张考夫书》:“临书不胜悚惕。” 3.警惕。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 唐 以来诸家言,以悚惕之。”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4.敬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梅》:“众参已,肃肃列侍……共视座上,真如悬观音图像,时被微风吹动。闻言悚惕,鬨然并诺。”
38、[惕息]tì xī
1.谓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汉书·司马迁传》:“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颜师古 注:“惕,惧也。息,喘息也。”唐 李绅《却到浙西》诗:“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明史·韩雍传》:“两地镇守宦官素骄恣,亦惕息无敢肆。”无名氏《康有为》:“康有为 高官厚禄之思想弥漫於脑筋,骤不可爬搔,而又惕息於戊戌之危机,奉数行之密詔,感泣至今,思得当以报於 汉 也。” 2.指喘息。多以“不敢惕息”形容恐惧。汉 扬雄《长杨赋》:“﹝ 匈奴 ﹞二十餘年矣,尚不敢惕息。”《新唐书·辛云京传》:“回紇 恃旧勋,每入朝,所在暴钞,至 太原,云京 以戎狄待之,虏畏不敢惕息。”
39、[冰惕]bīng tì
戒惧警惕。
40、[启惕]qǐ tì
使受到启发而震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