枙
拼音:è
释义:1.同“軛”。2.驾车时套在马颈上的曲木。3.驾驭。4.见“枙臬”。不安定,使人困厄。
组词
枙臬 车枙 衡枙拼音
ě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一 丿 𠃌 乚同音字
拼音为ě的字 拼音为e的字基础解释
古同“科厄”,木节。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枙-中華大字典1、枙讀音:吾禾切,音訛,歌韻。於革切,音厄,陌韻。釋文:木節曰~。或作厄。見《集韻》。
〔按說文卪部。科杴。杴、木節也。賈侍中說以爲杴、裹也。一曰。杴、蓋也。五果切。通訓定聲云。厂象木皮裹蓋之形。竹卪曰節。木卪曰杴。科杴者。突起之貌〕。
2、軛讀音:乙革切,音厄,陌韻。釋文:轅端戹馬領者也。《考工記輈人》:衡任者。
〔注〕:衡任謂兩~之間也。
〔疏〕:服馬有二。一馬有一~。~者厄馬領不得出也。
〔按說文有軶無~。玉篇云。軶亦作~。互詳軶字〕。
3、軶讀音:乙革切,音戹,陌韻。釋文:
❶轅前也。見《說文》。《段注》:曰轅前者。謂衡也。自其橫言之謂之衡。自其㧖制馬言之謂之~。隸省作軛。毛詩韓奕作厄。士喪禮今文作厄。叚借字也。車人爲大車作鬲。亦叚借字。西京賦作槅。木部曰。槅。大車枙也。枙、當作~。《互詳軛字》。
❷牛領~也。見《玉篇》。
〔按正字通云。今耕者以曲木加於牛項、大謂之~〕。
❸通㧖。《莊子馬蹄》:加之以衡㧖。
❹通蒚。《急就篇顏注》:蒚在衡上。所以㧖持牛馬之頸也。
枙
(一)é 《集韻》吾禾切,平戈疑。
〔科枙〕木节。也作“科厄”。《集韻·戈韻》:“枙,木節曰枙。或省。”《正字通·木部》:“枙,俗厄字。《説文》:‘厄,科厄,木節也。’”
(二)è 《集韻》乙革切,入陌影。
(1)同“軶(軛)”。驾车时套在牛、马颈上的器具。《集韻·麥韻》:“軶,《説文》:‘轅前也。’或作枙。”《鹽鐵論·利議》:“今舉異材而使臧騶御之,是猶枙驥鹽車而責之使疾。”《急就篇》:“蓋轑俾倪枙縳棠。”顔師古注:“枙在衡上,所以扼持牛馬之頸也。”清方苞《轅馬説》:“古之車,獨輈加衡而服兩馬,今則一馬夾轅而駕,領局於枙,背承乎韅,靳前而靽後。”
(2)驾,驭。宋鄭子玉《八聲甘州慢·草》:“探年芳、河畔枙輕輪。”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ě
1、[车枙]chē ě
见“车軛”。
2、[枙臬]ě niè
不安定,使人困厄。
3、[衡枙]héng ě
见“衡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