衅
拼音:xìn
释义:1.嫌隙;争端。2.古代祭祀礼仪,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3.(Xìn)姓。
组词
衅洁 挑衅 衅弊 衅讐 衅雠 衅过 衅会 衅秽 衅祸 衅发萧墙 衅面吞炭 衅闻罕漫 衅稔恶盈 贪功起衅 三浴三衅 三衅三浴 抉瑕摘衅 观衅而动拼音
xìn笔顺
丿 丨 𠃍 丨 丨 ㇀ 丶 丿 一 一 丨同音字
拼音为xìn的字 拼音为xin的字基础解释
1.嫌隙;争端:寻~。挑~。 2.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钟。~鼓。详细解释
(会意。从爨省,爨( cuàn),灶。从酉( yǒu),与酒有关,表祭祀。分,表示分布。合起来表杀牲以祭。本义:古代血祭新制的器物。杀牲,用其血涂于器物缝隙中来祭祀)
同本义
釁,血祭也。——《说文》
隋衅。——《周礼·大祝》。注:“谓荐血也。”
大师掌衅祈号祝。——《周礼·小祝》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礼记·乐记》
将以衅钟。——《孟子》
衅鼓旗甲兵。——《吕氏春秋·慎大》
桓公践位,令衅社塞祷。——《管子·小问》。注:“杀牲以血浇落于社曰衅社。”
缚之,杀以衅鼓。——《韩非子》
又如:衅宝镇及宝器;衅钟;衅宝刀;衅社(杀牲取血以祭社神);衅鼓(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涂
比至,三衅、三浴之。——《国语》。韦昭注:“以香涂身曰衅。”
又如:衅尸(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衅浴(用芳香涂身后沐浴以除秽恶。引申为认真研究,用精取宏);衅鬯(涂尸的香酒)
缝隙;裂痕
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左传·宣公十二年》。 孔颖达疏:“衅是间隙之名。今人谓瓦裂龟裂皆为衅。”
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后汉书·律历志上》
又如:衅会(有衅可乘的时机)
祸患;祸乱
夫功全则誉显,业谢则衅生。——《后汉书》
又如:衅首(祸乱之首);衅逆(叛乱);衅辱(蒙祸受辱);衅累(祸患与事端的牵连);衅祸(祸乱)
罪过
衅门子弟不得居宿卫近侍之官。——《通志》
又如:衅情(罪情,罪恶的用心);衅恶(罪恶);衅稔恶盈(罪大恶极);衅故(罪情,罪行)
过失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庄公十四年》
又如:衅咎(过失,罪过);衅眚(过失);衅过(过失,罪);衅弊(缺失,弊端)
争端。引起争执的事端
想此事大半衅由姚婆,毒谋出于 方贼,今已父子并诛,斩草除根,大仇已报,余人无罪,不可妄及。——《石点头》
又如:边衅;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寻衅
征兆
近览刘氏倾覆之衅。——《三国志》
又如:衅兆(征兆)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衅-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釁
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衅 xìn
① 动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新制的器物上。《韩非子·说林下》:“缚之,杀以~鼓。” 引 : 动涂抹。贾谊《治安策》:“豫让~面吞炭。” ② 名缝隙;间隙;破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逆臣乘~。” ③ 名罪过;灾祸。《后汉书·李固传》:“固之过~。” ④ 名征兆。《国语·鲁语上》:“恶有~,虽贵,罚也。” ⑤ 形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于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xìn
1、[挑衅]tiǎo xìn
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武装~。
2、[寻衅]xún xìn
故意找事挑衅:~滋事。
3、[啓衅]qǐ xìn
引发嫌隙;挑起争端。明 张敬修 等《文忠公行实》:“太师復以书抵 王公 曰:今之议者,皆谓和戎示弱,开市启衅,此殆不然。”《明史·梁震传》:“震 曰:‘凡启衅者,谓寇不扰边,我横挑邀功也。今数深入,乃不思一挫之耶?’”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中国 在 满清 政府统治下,即使不因鸦片启衅,迟早也要被出卖,沦为半殖民地。”
4、[起衅]qǐ xìn
同“启衅”。
5、[衅难]xìn nán
犹言仇隙。
6、[肇衅]zhào xìn
1.亦作“肇衅”。启衅,挑起争端。南朝 陈 徐陵《陈公九锡文》:“孙卢 肇衅,越 貊 为灾。”清 林则徐《会奏夷船互市情形并空趸开行只数折》:“但既未流毒中华,即不便穷追肇衅。”清 夏燮《中西纪事·漏卮本末》:“凡远近要隘之区,俱令严为防守,不许夷人往来;仍密諭弁兵,不得轻率肇衅。”杨尘因《民潮七日记》:“比时,各界同乡会深恐人杂肇衅。” 2.见“肇衅”。
7、[衅兆]xìn zhào
犹征兆。事情发生之前的迹象。
8、[秽衅]huì xìn
谓品德污浊而有瑕隙。
9、[婴衅]yīng xìn
获罪。
10、[亡衅]wáng xìn
逃亡的征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阶者,知人也,不在 程郑,其有亡衅乎?不然,其有惑疾,将死而忧也。”孔颖达 疏:“程郑 身有罪祸,惧奔亡之衅。”杨伯峻 注:“亡衅,逃亡之跡象。”
11、[负衅]fù xìn
亦作“负舋”。犹负罪;获罪。
12、[待衅]dài xìn
窥伺瑕隙。
13、[作衅]zuò xìn
制造事端。
14、[愆衅]qiān xìn
过错。
15、[衅孽]xìn niè
1.祸害。明 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之一:“﹝人主﹞宴安之欲不生,而虑周于天下,衅孽之萌,无所作矣。”《明史·周宗建传》:“此辈一叨隆恩,便思踰分,狎溺无纪,渐成骄恣,衅孽日萌,后患难杜。” 2.借指病害。明 张居正《答蜀抚曾确庵》:“譬之人积病虽除,餘毒尚存,良医当此时,正宜消息,缓之则衅孽復萌,急之则重伤元气。”
16、[战衅]zhàn xìn
引起战争的事端。
17、[瑕衅]xiá xìn
1.亦作“瑕舋”。可乘之隙;嫌隙,隔阂。《史记·李斯列传论》:“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因以瑕衅,以辅 始皇,卒成帝业。”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清 方苞《蜀汉后主论》:“夫 孔明 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马 氏君臣之瑕衅,虽北定中原可也。”清 陈梦雷《绝交书》:“海贼虽已连和,彼此未忘瑕衅,不若各散流言,使二逆相图,以分兵势。” 2.引申指事端。清 薛福成《乙亥应诏陈言疏》:“﹝西人﹞恃其诈力,要挟多端。违一言而瑕衅迭生,牵一髮而全神俱动。” 3.指罪过,过失。《后汉书·第五伦传》:“然诸出入贵戚者,类多瑕衅、禁錮之人,尤少守约安贫之节。”《北史·苏威传》:“威 自陈精诚不能上感,瑕衅屡彰,罪当万死。”《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皇帝﹞乃詔掌文之臣 令狐楚 等……叙(忠贤者)瑕衅之本末,纪謡諑之浅深,编次指明,勒成(《元和辨谤》)十卷。”
18、[衅起]xìn qǐ
挑起事端;寻衅。
19、[余衅]yú xìn
谓其他罪行。
20、[过衅]guò xìn
犹罪过。
21、[衅主]xìn zhǔ
古代杀牲以血涂随军的迁庙之主与社主。
22、[衅鬯]xìn chàng
古代丧礼中涂尸的香酒。
23、[疑衅]yí xìn
因疑忌而致争端。
24、[销衅]xiāo xìn
消除争端。
25、[衅弊]xìn bì
指缺失,弊端。
26、[边衅]biān xìn
边界上的冲突。
27、[祸衅]huò xìn
犹祸隙。
28、[衅隙]xìn xì
1.裂缝。引申为意见不合,感情有裂痕。 2.吴魏自来无仇,皆因刘备之故,致生衅隙。--《三国演义》
29、[痕衅]hén xìn
同“痕璺”。宋 何薳《春渚纪闻·澄泥研》:“悟靖 处士 王衷 天诱 所藏澄泥研,正紫色而坚泽,如 端溪 石。扣之鏗然有声,以金铁划之,了无痕衅。”
30、[有衅]yǒu xìn
1.谓有可乘之机。《左传·桓公八年》:“讎有衅,不可失也。”杜预 注:“衅,瑕隙也。”杨伯峻 注:“犹今言空子。” 2.有缺失。《国语·晋语五》:“合而后行,离则有衅。”韦昭 注:“衅,瑕也。” 3.有嫌隙,有怨恨。《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时 元昊 与 辽 有衅,故请款塞。”
31、[灾衅]zāi xìn
亦作“灾舋”。祸端。
32、[衅情]xìn qíng
罪情,罪恶的用心。《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吴 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 汉 ……丞相 亮(诸葛亮)曰:‘权 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
33、[中衅]zhōng xìn
内部的嫌隙、争端。
34、[开衅]kāi xìn
引起争端。后多指挑起战争。
35、[奋衅]fèn xìn
见“奋舋”。
36、[犯衅]fàn xìn
犹犯罪。
37、[构衅]gòu xìn
1.构成衅隙;结怨。《北史·杨昱传》:“太后问状,昱 具对 元氏 构衅之端,言至哀初。”《花月痕》第十二回:“其实 士规 不自构衅,荷生 那里认得这个 士规 大名。”郭沫若《今昔集·世界大战的归趋》:“日 寇平时所仰给的是 美国 汽油,与 美国 构衅之后,这项供给当然会断绝。” 2.搆釁:亦作“搆衅”。1.制造争端。《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圆照 字 明周 ……帝特爱 纪,故遣以副 纪。纪 之搆衅,悉其谋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金声、程元、赵孝 搆衅无端,各行杖警。”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肃顺 每自请分见两宫,於召对时,词气之间,互有抑扬,意在搆衅。” 3.发生争执;作战。《清史稿·食货志一》:“洎﹝ 乾隆 ﹞三十一年,宜城 屯口 搆衅,以卫田例不便也。”清 夏燮《中西纪事·互市档案》:“迨十年 英 国主復具方物,遣使臣附商舶来 粤。译其表文,则以方与 佛郎西 搆衅,恐其播謡于 中国 以间我。”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第一章:“此其例即如 满清 咸丰 时代,英 法 联军因鸦片事件与 中国 搆衅。”
38、[衅勇]xìn yǒng
犹奋勇。
39、[兆衅]zhào xìn
烧灼甲骨所生的裂纹。
40、[衅隟]xìn xì
衅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