螗
拼音:táng
释义:1.古书上指一种背部青绿色的小蝉。
组词
螗蜩 螗蛦 斧螗 蜩螗 国事蜩螗 蜩螗沸羹 蜩螗羹沸 猬锋螗斧拼音
táng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 丶 一 丿 𠃍 一 一 丨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táng的字 拼音为tang的字基础解释
古书上指一种较小的蝉。详细解释
一种形体较小的蝉,背表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声清亮 。
螳螂
锋蝟斧螗。——柳宗元《平淮夷雅》。 潘纬注:“螗,虫也。《后汉史》作螳。”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螗-中華語文大辭典螗ㄊㄤˊtánɡ參見【螗蜩】。
螗-漢語大字典螗
螗táng 《廣韻》徒郎切,平唐定。陽部。
(1)蝉名。又名蝘、螗蜩、螗蛦、螗োأ\u0001胡蝉。形体较小,背青绿色,头有花冠,喜鸣,声清亮。《爾雅·釋蟲》:“螗蜩。”郭璞注:“《夏小正》傳曰:‘螗蜩者蝘。’俗呼為胡蟬,江南謂之螗োأ\u0002”郝懿行義疏:“《方言》云:‘蟬,宋、衛之間謂之螗蜩。’郭注:‘今胡蟬也。似蟬而小,鳴聲清亮,江南呼螗蛦’……按:今螗蜩小於馬蜩,背青緑色,頭有花冠,喜鳴,其聲清圓,若言烏友烏友。”《本草綱目·蟲部·蟬花》:“釋名:冠蟬、胡蟬、螗蜩、蝘。集解:頌曰:出蜀中。其蟬頭上有一角如花冠狀,謂之蟬花。彼人齎蜕至都下,醫工云:入藥最奇。”《詩·大雅·蕩》:“如蜩如螗,如沸如羹。”毛傳:“螗,蝘也。”
(2)螳螂的省称。唐柳宗元《平淮夷雅》:“裒兇鞠頑,鋒蝟斧螗。”潘緯注:“螗,蟲也。《後漢史》作‘螳’。”宋梅堯臣《聚蚊》:“蛛網徒爾施,螗斧詎能磔。”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áng
1、[蜩螗]tiáo táng
1.亦作“蜩螳”。蝉的别名。汉 焦赣《易林·谦之解》:“蜩螗欢喜,草木嘉茂。”晋 陆云《寒蝉赋》:“容丽蜩螗,声美宫商。”五代 齐己《移居西湖作》诗之二:“蜩螗晚噪风枝稳,翡翠閒眠宿处深。”宋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十二:“蜩螳千万沸斜阳,蛙黽无边聒夜长。”清 曹寅《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诗之一:“无限蜩螗齐沸了,又携儿辈踏清秋。” 2.比喻喧闹、纷扰不宁。清 赵翼《耳聋》诗:“世务纷蜩螗,聆之本何益。”丘复《寄曹耐公汕头》诗:“国会初开幕,党争正蜩螗。”庐隐《海滨故人》四:“以年来国事蜩螗,固为有心人所同悲,但吾辈则志不在斯。”参见“蜩螗沸羹”。
2、[斧螗]fǔ táng
螳螂斧状的前肢。
3、[螗蜩]táng tiáo
一种较小的蝉。
4、[螗蛦]táng yí
即螗蜩。
5、[猬锋螗斧]wèi fēng táng fǔ
比喻微弱的力量。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蝟鋒螗斧,潢池盗弄,何爲哉!”参见“蝟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