蚳
拼音:chí
释义:1.亦作“蚔”。2.传说中的一种水中动物。3.姓。战国齐有蚳鼃。见《孟子·公孙丑下》。4.蚁卵。参见“蚳醢”。
组词
蚳醢 蜫蚳 蚳母 蚳蝝 蠪蚳 蝝蚳 蜟蚳拼音
chí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 丿 𠄌 一 ㇂ 丶同音字
拼音为chí的字 拼音为chi的字基础解释
蚁卵。古人用来制酱,供食用。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蚳-辞源3【蚳】11画 5214·01.chí ㄔˊ 直尼切,平,脂韻,澄。脂部。蟻卵。古以爲食品。國語 魯上:“蟲舍蚳蝝。”注:“蚳,蟻子也,可以爲醢。”2.chī ㄔ 集韻稱脂切,平,脂韻,穿 三。脂部。蠪蚳 ,獸名。見該條。
蚳-中華大字典1、蚳讀音:陳尼切,音遲,支韻。釋文:
❶螘子也。周禮有~醢。見《說文》。《段注》:釋蟲曰。螘子、~。郭云。蟻卵也。周禮饋食之豆有~醢。鄭曰。~、蛾子。國語。蟲舍~蝝。韋注同。
〔按蛾、卽蟻。蟻、卽螘也〕。
❷蠍也。見《一切經音義》引《廣雅》。
2、蚳讀音:稱脂切,音鴟,支韻。釋文:蠪~。獸名。《山海經中山經》:昆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彘而有角。其音如號。名曰蠪~。
〔注〕:蠪~、似九尾狐。
3、蚔讀音:翹移切,音祗,支韻。釋文:
❶䖯也。見《說文》。《段注》:此篆與螘子之蚳迥別。孟子書當是~鼃。鼃卽䖯。大夫以~䖯爲名也。
❷土蝱也。見《玉篇》。
4、蚔讀音:陳尼切,音墀,支韻。丈尒切,音豸,紙韻。釋文:蟲名。跂也。見《集韻》。
5、謵讀音:直夷切,音池,支韻。釋文:
❶蟻也。見《篇海》。
❷同蚳。見《直音》。
6、噹釋文:古蚳字。見《集韻》。
〔按說文、古文蚳。从辰士作闽〕。
7、舂釋文:蚳籒文。見《說文》。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hí
1、[余蚳]yú chí
1.黄地白纹的贝。 2.比喻华美。
2、[蚳母]chí mǔ
知母的别名。
3、[蝝蚳]yuán chí
1.蚁,蚁卵。亦指白蚁。 2.喻轻微之物。 3.蝗卵。
4、[蜟蚳]yù chí
蚰蜒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虫四·山蛩虫》。
5、[蚳蝝]chí yuán
蚂蚁卵和蝗虫子。亦泛指幼虫。
6、[蠪蚳]lóng chí
见“蠪姪”。
7、[蜫蚳]kūn chí
泛指虫子。
8、[蚳醢]chí hǎi
用蚁卵做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