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
拼音:lì
释义:1.软体动物,身体呈长卵圆形,有两面壳,生活在浅海泥沙中,肉味鲜美,可食用。壳烧成灰,可入药。也叫蚝(háo)。
组词
牡蛎 蛎鹬 蛎灰 玄蛎 蚝蛎 蛎房 蛎槎 蛎塘 海蛎子 蛎粉墙拼音
lì笔顺
丨 𠃍 一 丨 一 丶 一 丿 一 𠃌 丿同音字
拼音为lì的字 拼音为li的字基础解释
指牡蛎:~黄(牡蛎的肉)。详细解释
牡蛎。也叫“蚝” 。
如:蛎灰(用牡蛎壳烧制成的灰);蛎房(指簇聚而生的牡蛎);蛎粉墙(用蛎灰粉刷的墙)
蛎鹬。鸟名 。喙和足红色,头、颈、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体皆白色,尾羽其余部分黑色。常活动于海滨沙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蠕虫等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蛎-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蠣
蛎-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同:蠣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lì
1、[牡蛎]mǔ lì
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可以吃,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也叫蚝或海蛎子。
2、[玄蛎]xuán lì
软体动物牡蛎的一种。
3、[蛎蛤]lì gé
牡蛎的别名。《神农本草经》卷二:“牡蠣,味咸平……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一名蠣蛤,生池泽。”
4、[蛎灰]lì huī
用牡蛎壳烧制成的灰。其功用与石灰相同。
5、[蚝蛎]háo lì
牡蛎。
6、[蛎鹬]lì yù
鸟名。喙和足红色,头、颈、上胸和上背羽毛黑色,下背至尾基以及下体皆白色,尾羽其余部分黑色。常活动于海滨沙滩上,觅食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蠕虫等。在我国分布于沿海一带。夏季在 东北 和 河北、山东 等地繁殖,冬季迁至南方。
7、[蛎房]lì fáng
1.指簇聚而生的牡蛎。因牡蛎附石而生,连结如房,故称。亦特指牡蛎的壳。宋 方勺《泊宅编》卷二:“蔡襄 守 泉州,因故基修石桥……十八年桥乃成,即多取蠣房,散置石基,益胶固焉。”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牡蛎》﹝集解﹞引 苏颂 曰:“﹝牡蠣﹞皆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呼为蠣房。”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琅邪秦碑》:“海中復有一碑,去岸数里,潮上则没,潮落则出。其上岁久皆蠣房所结,不可辨识。” 2.指牡蛎的肉。元 柳贯《送临川谢有源赴闽医提领》诗:“鷁首去乘潮浪白,蠣房催出酒波红。”
8、[蛎槎]lì chá
牡蛎的别名。
9、[蛎黄]lì huáng
腌制的牡蛎肉。
10、[蛎蚝]lì háo
即牡蛎。
11、[蛎塘]lì táng
饲养牡蛎白蚬的海塘。我国蛎产,本有石蚝、竹蚝二种;石蚝附石而生,竹蚝则插竹海边为浮田,亦谓蕹簰,又称蛎塘。参阅 清 李调元《南越笔记·蠔》。
12、[蛎奴]lì nú
寄居在牡蛎、蛤仔等壳中的一种小蟹。古人以为其为牡蛎取食,故称。
13、[蛎墙]lì qiáng
泛指粉墙。
14、[蛎粉墙]lì fěn qiáng
用蛎灰粉刷的墙。 清 姚燮 《洞仙歌·渌西楼后》词:“烟廊三五折,蠣粉墙迴,小竹疏花一帘抱。” 清 蒋敦复 《露华·苔痕用玉田体》词:“愁细碎,蜗涎砌断,蠣粉墙倾。”参见“ 蠣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