蕫
拼音:dǒng
释义:1.一种草。2.(Dǒng)姓。
组词
蕫蓈 薡蕫拼音
dǒng笔顺
一 丨 丨 丶 一 丶 丿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dǒng的字 拼音为dong的字基础解释
1.〔薡~〕见“薡”。 2.古同“董”,姓。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蕫-康熙字典蕫
【申集上】【艸字部】 蕫
★【唐韻】多動切【韻會】覩動切,𠀤音董。【爾雅·釋草】𦽍蕫。【疏】狀似蒲而細,可爲屩,亦可綯以爲索。
◎又【說文】杜林曰:蕅根也。
★又【廣韻】徒紅切,音童。義同。○按《六書正譌》云:又姓,別作董。考,古文重、童雖可通用,然董字經典從無从蕫者。正譌之說非。考證:〔【爾雅·釋草】𦽍蕫。【疏】狀似蒲而細,可爲屩,亦可陶以爲索。〕 謹照原文可陶改可綯。
1、蕫讀音:覩動切,音董,董韻。徒東切,音同,東韻。釋文:鼎~也。杜林曰。蕅根。見《說文》。《王注》:釋艸。蘱薡~。戴侗引爾雅舊注。狀似蒲而細。可爲屨。亦可爲索。王煦曰。漢書~賢字。猶多作此。漢~氏二洗欵識亦然。
〔按通訓定聲。字亦作董。鼎、董、雙聲連語。單呼曰董。絫鯣曰鼎董也。龍龕手鑑。蘱草、一名鼎童。似鳥尾可食〕。
2、董讀音:覩動切,音懂,董韻。釋文:
❶正也。見《爾雅釋詁》。
〔按字彙補讀若督。東谷切〕。
❷督也。《書大禹謨》:~之用威。
〔按~事、紳~、商~。義皆本此〕。
❸深藏之也。《史記倉公傳》:年六十以上。氣當大~。
❹通動。《周禮大祝四月振動注》:鄭大夫云。動讀爲~。書亦或作~。振~以兩手相擊也。
❺固也。見《方言》。
❻地名。《左文六年傳》:改蒐於~。
〔注〕:河東汾陰縣有~亭。〔在今山西棄河縣東〕。
❼澤名。《左宣十二年傳》:~澤之蒲。
〔注〕:~澤、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池陂。〔今屬山西〕。
❽藕根。見《玉篇》。
〔按此假爲蕫。說文、蕫。杜林曰。藕根〕。
❾骨~。古器物也。《通雅古器》:得~、得鞛、卽得寶也。匫~之原也。唐引船歌曰。得~紇那邪。按唐玄宗幸望春樓。崔成甫唱得寶歌。先是俚歌曰、得體紇那邪。成甫乃更曰得寶歌。則得體、卽得~。太眞外傳曰。得寶子。又曰得屁屁。恐是鞛字。鞛、~、聲近。唐人方言呼寶爲鞛。而得~紇那之音。卽今骨~二字之原。說文有匫字。古器也。〔通俗編引霏雪錄。骨~乃方言。初無定字。東坡嘗作骨~羮。晦庵語錄只作汩~。今亦稱古~〕。
❿姓也。《左昭二十九年傳》: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父。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
3、董讀音:主勇切,音腫,腫韻。釋文:~~。短也。春秋傳。余髮~~。今本作種。見《羣經音辯》。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ǒng
1、[蕫蓈]dǒng láng
狼尾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二·狼尾草》。
2、[不知薡蕫]bù zhī dǐng dǒng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