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
拼音:kuà
释义:1.人体腰部两侧到大腿之间的部分。
组词
胯裆 胯骨 胯下 胯下人 胯子 腰胯 胯夫 带胯 纳胯挪腰 胯衫拼音
kuà笔顺
丿 𠃌 一 一 一 丿 ㇏ 一 一 ㇉同音字
拼音为kuà的字 拼音为kua的字基础解释
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下。~骨。详细解释
(形声。从肉,夸声。本义:两股之间) 同本义
胯,股也。——《说文》。段注:“合两股言曰胯。”
出我胯下。——《史记·淮阴侯传》
[李逵]要奔城边劈门,被 燕青抱住腰胯。——《水浒传》
又如:胯子(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胯夫(指韩信。汉淮阴侯韩信早年未得志时,,有人欺侮他,让他从胯下爬了过去)。又指衣服掩蔽股胫的部分。
如:胯衫(古时宦者之服)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胯-中華語文大辭典胯胯ㄎㄨㄚˋkuà人體兩側從腰部到大腿之間的部分;也指胯襠(兩大腿中間)。[例]~骨∣~下之辱。
胯-漢語大字典胯
《説文》:“胯,股也。从肉,夸聲。”
(一)kuà 《廣韻》苦化切,去禡溪。又苦故切,苦瓜切。魚部。
(1)两大腿之间。《説文·肉部》:“胯,股也。”段玉裁注:“合兩股言曰胯。”《廣韻·麻韻》:“胯,兩股閒也。”《史記·淮陰侯列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袴,一作胯。”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縮的頭,踡的胯,曲着脊,閉着牙。”鲁迅《呐喊·故乡》:“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古代革带上的饰物。《新唐書·李靖傳》:“靖破蕭銑時,所賜于闐玉帶十三胯,七方六刓,胯各附環,以金固之,所以佩物者。”清俞正燮《癸巳存稿·玉帶稻》:“海客得紫雲樓帶,金胯,大至十二稻。”
(3)同“跨”。(分开两腿)坐;骑。《字彙·肉部》:“胯,與跨同。”《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山西省卷·乐毅伐齐》:“执剑拈枪胯征鞍。”
(4)量词。古代茶叶数量单位。《金史·食貨志五》:“泗州場歲供進新茶千胯,荔支五百斤。”
(二)kuǎ 《集韻》枯買切,上蟹溪。
腇肥貌。《集韻·蟹韻》:“胯,腇肥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kuà
1、[胯骨]kuà gǔ
髋骨的通称。
2、[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
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3、[腰胯]yāo kuà
腰部。
4、[胯部]kuà bù
腰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5、[胯下]kuà xià
腰的两侧和大腿之间的部分
6、[胯夫]kuà fū
指 汉 韩信。
7、[胯裆]kuà dāng
两条腿的中间。
8、[犀胯]xī kuà
古时块茶名。
9、[胯衫]kuà shān
古时宦者之服。亦借指宦者。
10、[带胯]dài kuà
亦作“带銙”。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
11、[腿胯]tuǐ kuà
腰以下至大腿的部分。常指奔跑时用力之处。吉学霈《洛阳桥上》:“你别看我上四十岁年纪了,腿胯可是挺硬的,要在平常拉个客人,下午五点钟就跑到 西关 了。”
12、[大胯子]dà kuà zǐ
方言,指一个人胯骨宽,走路难看。
13、[拉了胯]lā le kuà
服软。
14、[胯胯井]kuà kuà jǐng
“胯胯井”位于自贡市沿滩区仙市古镇江西庙仅存的山神庙旁,穿过上书“仙市古镇”的石牌坊下行几步路就到。
15、[纳胯挪腰]nà kuà nuó yāo
装腔作势,摆架子。
16、[腰胯疼痛]yāo kuà téng tòng
一种疾病,主要分布于腰、胯、髋、股部。
17、[扭腰撒胯]niǔ yāo sā kuà
扭动腰胯。多形容故作妖娆的丑态。
18、[支腿拉胯]zhī tuǐ lā kuà
四肢伸展地躺卧;支着腿,拉开两胯,形容步履蹒跚或挣扎的样子;形容字写得歪斜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