钹
拼音:bó
释义:1.打击乐器,最初起源于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呈半球状,正中有孔,边缘较宽,以两片为一副,互击发声,后形成大小不同的多种形制,并变化出铙、镲、小镲等各种乐器。钹广泛运用于民间歌舞、戏曲、吹打乐、锣鼓乐等中。也叫铜钹、铜盘。2.(Bó)姓。
组词
铙钹 钹帽 钹子 出钹 铃钹 螺钹 门钹 入钹 铜钹 鬼打钹 掷铙钹 翻盏撒钹 鼓钹齐鸣拼音
bó笔顺
丿 一 一 一 𠄌 一 丿 ㇇ ㇏ 丶同音字
拼音为bó的字 拼音为bo的字基础解释
俗称镲。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部分大,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形制大小不 一。常 用于吹打乐及戏曲、歌舞伴奏。详细解释
铜质圆形的乐器,中心鼓起,两片相击作声 。古称“铜钹”、“铜盘”。初流行西域,南北朝时传至内地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钹-中華語文大辭典同:鈸
钹-辞源3同:鈸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ó
1、[铜钹]tóng bó
亦作“铜拔”。打击乐器。铙钹的别名。
2、[铙钹]náo bó
大型的钹。
3、[铃钹]líng bó
即碰铃。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似小碗,两个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个,相碰发音。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歌舞的伴奏。
4、[小钹]xiǎo bó
又名小镲。壮、苗、瑶、彝、傣、佤、仫佬、京、水、仡佬、汉等族互击体鸣乐器。壮语称斜埃。流行于全国各地。响铜制,钵形,钹体较小而厚,钹面直径12厘米~14厘米,碗径5厘米~7厘米,碗高1.5厘米~2厘米,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
5、[出钹]chū bó
娼家隐语称出门为“出跋”。跋,改作“鈸”,意谓与和尚有关。
6、[钹帽]bó mào
清 代的钹形官帽。
7、[钹子]bó zǐ
即钹。
8、[入钹]rù bó
娼家隐语称入门、出门为“入跋”、“出跋”。跋,改作“钹”,意谓与和尚有关。
9、[门钹]mén bó
旧式大门上所安的像钹的东西,上边有环,叫门时用环敲门钹发出声音。
10、[螺钹]luó bó
法螺和铙钹。
11、[水钹]shuǐ bó
铜制的打击乐器。形似铙钹而叶片较薄,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发音松散。常用于戏曲、曲艺及民间吹打乐中。又叫水钗、荷叶。
12、[鬼打钹]guǐ dǎ bó
1.犹鬼浑。搅扰。 2.用鬼话打动人。
13、[翻盏撒钹]fān zhǎn sā bó
倒置翻转的盏钹。
14、[鼓钹齐鸣]gǔ bó qí míng
中国汉语里面的词汇,鼓和钹一起发出声响,形容声势巨大。